[实用新型]一种大黄灌肠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2120051455.1 | 申请日: | 2021-01-08 |
公开(公告)号: | CN215023548U | 公开(公告)日: | 2021-12-07 |
发明(设计)人: | 陈秋婷;黄小钟;戴金珍 | 申请(专利权)人: | 厦门大学附属中山医院 |
主分类号: | A61M3/02 | 分类号: | A61M3/02 |
代理公司: | 泉州市潭思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5221 | 代理人: | 廖仲禧 |
地址: | 361000 福建省厦*** | 国省代码: | 福建;3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大黄 灌肠 装置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大黄灌肠装置,包括注射筒、活塞杆、第一单向阀、第二单向阀、输入管和输出管;所述注射筒前部设置入口支管和出口支管;所述输入管与所述入口支管连接,所述第一单向阀安装在所述入口支管内;所述输出管与所述出口支管连接,所述第二单向阀安装在所述出口支管内;所述活塞杆滑动连接在所述注射筒的内腔内;所述注射筒的外壁上设置有固定座,所述固定座包括第一夹持座和第二夹持座,所述第一夹持座与所述第二夹持座之间设置有夹持腔,所述第一夹持座和第二夹持座靠近开口的一端设置有将所述第一夹持座和第二夹持座相互锁紧的锁紧机构。其具有方便医护人员对患者进行灌肠操作的特点,提高工作效率。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领域,具体涉及的是一种大黄灌肠装置。
背景技术
急性胰腺炎病人应积极改善肠功能,可采用中药保留灌肠治疗。中药保留灌肠是将中药汤剂经过肠道滴注的方式给药,由于肠道黏膜吸收能力强,药物经过灌肠后,通过黏膜吸收,可以达到很好的治疗效果。目前灌肠最常用的中药是生大黄,中药学认为生大黄有攻下导滞、泻火凉血、逐瘀通经等功能,它通过刺激结肠和乙状结肠,使肠液分泌量增加,软化大便,抑制肠道内细菌移位及毒素吸收,促进肠道内细菌的排泄,降低血内毒素水平;能抑制胰蛋白酶、胰脂肪酶等胰腺的分泌,松弛胆道口括约肌,减轻胰管压力,进而改善胰腺微循环。
目前在医院灌肠时,需要先将生大黄在沸水中浸泡,浸泡后再使用温度计测量并用纱布过滤得到汁液。传统的做法是使用50mL注射器进行灌肠操作,由于灌肠操作一般需要灌入200mL以上的液体,医护人员不得不将注射器从灌肠管道取下,重新吸取大黄汁液。但是由于灌肠管内压力较大,容易发生灌肠管反向喷出液体甚至粪便的情况,大大增加了医护人员的工作量。
有鉴于此,本发明人针对现有技术中的上述缺陷深入研究,遂有本案产生。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大黄灌肠装置,其具有方便医护人员对患者进行灌肠操作的特点,提高工作效率。
为了达成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解决方案是:
一种大黄灌肠装置,其中,包括注射筒、活塞杆、第一单向阀、第二单向阀、输入管和输出管;所述注射筒前部设置入口支管和出口支管;所述输入管与所述入口支管连接,所述第一单向阀安装在所述入口支管内;所述输出管与所述出口支管连接,所述第二单向阀安装在所述出口支管内;所述活塞杆滑动连接在所述注射筒的内腔内;
所述注射筒的外壁上设置有固定座,所述固定座包括第一夹持座和第二夹持座,所述第一夹持座与所述第二夹持座之间设置有夹持腔,所述夹持腔具有将夹持腔与外界连通开口,所述第一夹持座和第二夹持座靠近开口的一端设置有将所述第一夹持座和第二夹持座相互锁紧的锁紧机构。
进一步,所述锁紧机构包括螺杆和螺母,所述螺杆的头部和所述螺母上分别设置有手拧部;所述第一夹持座和第二夹持座上分别设置有锁紧孔,所述螺杆穿过所述锁紧孔,所述螺母螺纹连接在所述螺杆上。
进一步,所述注射筒由透明塑料制成;所述注射筒外壁上设置有刻度。
进一步,所述活塞杆包括活塞头和与所述活塞头连接的杆部,所述杆部上设置有若干条导向杆;所述活塞头由橡胶材质制成。
进一步,所述输入管与所述入口支管螺纹连接,所述输出管与所述出口支管螺纹连接。
进一步,所述输入管靠近入口支管的一端设置有第一连接座,所述第一连接座内设置有第一内螺纹,所述入口支管的外壁上设置有与所述第一连接座的第一内螺纹连接的第一外螺纹。
进一步,所述输出管靠近出口支管的一端设置有第二连接座,所述第二连接座内设置有第二内螺纹,所述出口支管的外壁上设置有与所述第二连接座的第二内螺纹连接的第二外螺纹。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厦门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未经厦门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20051455.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