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蓄水瓶有效
| 申请号: | 202120013568.2 | 申请日: | 2021-01-05 |
| 公开(公告)号: | CN214366358U | 公开(公告)日: | 2021-10-08 |
| 发明(设计)人: | 吴成茂 | 申请(专利权)人: | 重庆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F01P11/00 | 分类号: | F01P11/00;F01P11/02;F01P11/04 |
| 代理公司: | 重庆华科专利事务所 50123 | 代理人: | 何杰 |
| 地址: | 400023 *** | 国省代码: | 重庆;50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蓄水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蓄水瓶,包括壳体和设置在所述壳体内的第一隔板,所述第一隔板将所述壳体的内腔分隔成第一腔室和第二腔室,所述壳体上设有与所述第一腔室的上部相连通的第一进水口以及与所述第二腔室相连通的出水口,所述第一腔室内设有入口端与所述第一进水口相连的导流通道,所述导流通道的入口端通过所述第一进水口与所述壳体的外部相连通,所述导流通道的出口端位于所述第一腔室的下部,所述第一隔板的下部设有连通所述第一腔室和所述第二腔室的第一下开口,所述第一隔板的上部设有连通所述第一腔室和所述第二腔室的第一上开口。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蓄水瓶,工作时重量轻,重心靠近蓄水瓶的中部,气液分离效果强,并且噪音低。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零部件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蓄水瓶。
背景技术
专利申请号为202010481101.0的中国发明专利申请公开了一种汽车蓄水瓶,参见图1,进水口向进水腔5输冷却液17,进水腔5内的空气通过导流通道12慢慢排出至中间腔室6中,直到进水腔5中完全充满冷却液17。导流通道12的出口端13低于最低液面线,保证进水腔5内高于最低液面线以上部分形成密闭空间,既保证进水腔5内的气泡从导流通道12中排出又能保证进水腔5内的始终充满冷却液17。汽车蓄水瓶在工作时,进水口内的冷却液17流入进水腔5时,进水腔5内无空气,不会因为和空气直接接触、冲刷或搅拌产生气泡。冷却液17中溶解的空气由于压力或温度变化时析出的气泡通过进水口流入进水腔5时,可通过导流通道12后流入中间腔室6和出水腔7进行分离。但是由于冷却液17充满进水腔5,不仅会导致工作时汽车蓄水瓶的重量较大,还会导致整个汽车蓄水瓶的重心偏向进水腔5一侧,此时汽车行进冷却液17晃动可能会使汽车蓄水瓶摆动幅度过大,并且冷却液17中溶解的空气只能在中间腔室6和出水腔7中进行分离。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克服现有技术中的缺陷,提供一种蓄水瓶,工作时重量轻,重心靠近蓄水瓶的中部,冷却液中溶解的空气在各个腔室中均能够进行分离,气液分离效果强,并且噪音低。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蓄水瓶,包括壳体和设置在所述壳体内的第一隔板,所述第一隔板将所述壳体的内腔分隔成第一腔室和第二腔室,所述壳体上设有与所述第一腔室的上部相连通的第一进水口以及与所述第二腔室相连通的出水口,所述第一腔室内设有入口端与所述第一进水口相连的导流通道,所述导流通道的入口端通过所述第一进水口与所述壳体的外部相连通,所述导流通道的出口端位于所述第一腔室的下部,所述第一隔板的下部设有连通所述第一腔室和所述第二腔室的第一下开口,所述第一隔板的上部设有连通所述第一腔室和所述第二腔室的第一上开口。
进一步,所述导流通道的出口端位于蓄水瓶的设计最低液面的下侧。
进一步,所述第一腔室内设有从上至下延伸的导流管,所述导流管形成所述导流通道。
进一步,所述第二腔室内设有至少一块第二隔板,至少一块所述第二隔板将所述第二腔室分隔成至少两个小腔室,所述第一腔室通过所述第一上开口和所述第一下开口与其中一个小腔室相连通,所述出水口与其中另一个小腔室相连通;所述第二隔板的上部设有用于连通相邻两个所述小腔室的第二上开口,所述第二隔板的下部设有用于连通相邻两个小腔室的第二下开口。
进一步,所述第一上开口和所述第二上开口均位于蓄水瓶的设计最低液面的上侧,所述第一下开口和所述第二下开口均位于蓄水瓶的设计最低液面的下侧。
进一步,所述壳体的顶部设有与所述第二腔室相连通的注水口。
进一步,所述壳体包括固定连接在一起的上壳体和下壳体。
进一步,所述壳体上还设有与所述第一腔室的下部相连通的第二进水口。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公开的一种蓄水瓶,工作时重量轻,重心靠近蓄水瓶的中部,冷却液中溶解的空气在各个腔室中均能够进行分离,气液分离效果更强,并且噪音低。
附图说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重庆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未经重庆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20013568.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