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轮对的轴颈检测装置及测量方法在审
| 申请号: | 202111678661.6 | 申请日: | 2021-12-31 |
| 公开(公告)号: | CN114396852A | 公开(公告)日: | 2022-04-26 |
| 发明(设计)人: | 周俊;石磊;王志刚 | 申请(专利权)人: | 四川国软科技集团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G01B5/08 | 分类号: | G01B5/08 |
| 代理公司: | 北京市领专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590 | 代理人: | 王莹莹 |
| 地址: | 610000 四川省成都市金牛***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轮对 轴颈 检测 装置 测量方法 | ||
本发明属于轮对检测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轮对的轴颈检测装置及测量方法。包括测量机构、顶升驱动机构和支撑机构,所述测量机构安装于所述支撑机构;所述测量机构包括顶部测量块、侧部测量块和安装部件,所述顶部测量块和侧部测量块都安装于所述安装部件,所述侧部测量块设置在两侧,所述顶部测量块包括轴颈顶部测量头和顶部定位块,两侧的所述侧部测量块分别包括轴颈侧部测量头和侧部定位块;所述顶升驱动机构设置于测量机构下方,用于顶升并驱动轮对转动。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轮对检测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轮对的轴颈检测装置及测量方法。
背景技术
轮对是指机车车辆上与钢轨相接触的部分,由左右两个车轮牢固地压装在同一根车轴上所组成。轮对的作用是保证机车车辆在钢轨上的运行和转向,承受来自机车车辆的全部静、动载荷,把它传递给钢轨,并将因线路不平顺产生的载荷传递给机车车辆各零部件。轮对在经过一段时间的运行后,便需要从机车上拆卸下来,然后更换轮对两端的轴承。
当轴承被更换后,为了保证轴承安装符合要求,于是必不可少的便需要对轮对进行检测。在对轮对检测时,其中一项便是对轮对的轴颈进行直径检测,从而保证轮对能够与轴承的内径互相匹配。
但是由于轴颈整体呈圆柱形,在使用三点测量法对轴颈进行测量时,现有检测装置的测量位置常常会出现偏差,进而使得测量位置不处于轴颈中部,导致测量结果出现误差。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一种轮对的轴颈检测装置及测量方法,其目的在于减小现有检测装置出现的测量误差。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包括测量机构和支撑机构,测量机构设置于支撑机构。支撑机构将测量机构进行支撑以及带动运动,从而使得测量机构能够稳定的与轴颈和轴肩配合。
所述测量机构包括顶部测量块、侧部测量块和安装部件,所述顶部测量块和侧部测量块都安装于所述安装部件,所述侧部测量块设置在两侧,所述顶部测量块包括轴颈顶部测量头和顶部定位块,两侧的所述侧部测量块分别包括轴颈侧部测量头和侧部定位块;
所述顶升驱动机构设置于测量机构下方,用于顶升并驱动轮对转动。
本方案中在顶部测量块和侧部测量块中分别设置有顶部定位块和侧部定位块,于是顶部测量块中的顶部测量头以及侧部测量块中的侧部测量头便可以分别在轮轴的顶端总部和侧面中部进行测量,测量结果更为精准。
进一步的,本方案中的顶部定位块设置倒V形槽,倒V形槽用于贴合轴颈或轴肩,同时顶部测量头安装在倒V形槽中部。当定位块贴合在轴颈时,顶部测量头与轴颈接触的部位为轮对的顶端中部(如果顶部测量头与轮轴接触的部位不是中部,于是顶部定位块变会与轮轴互相抵住,进而使得顶部测量头无法接触轮轴),从而使得轴颈测量更加精准。
并且本方案中顶部定位块和侧部定位块的高度差为特定值(该数值与轮轴的半径值相同),于是当顶部定位块完成定位后,侧部测量块的测量位置也自动位于轴颈中部,从而使得侧部测量头的测量也更为精准。
进一步的,本方案中的侧部定位块呈板状。当侧部测量块向轮轴运动时,如果安装于侧部定位块上的侧部测量头并未处于轮轴的侧面中部,于是侧部定位块便会与轴颈接触,进而使得侧部测量头不能够接触到轴颈。
同时侧部测量块的测量位置为轴颈和轴肩的侧面中部时,于是侧部测量头会首先接触轮对,进而使得侧部测量头向内压缩。最终使得轮轴与轮对互相抵住,使得测量头不再压缩,避免了测量头被损坏。
进一步的,在轴承安装时,除了轴颈处的直径需要满足使用的需求外,轴肩处的直径也需要满足使用的需求。同时轴肩上也会安装其他的部件,也需要保证轴肩的尺寸合格。因此,本方案中的顶部测量块中包括有轴颈顶部测量头和轴肩顶部测量头,侧部测量块中包括有轴颈侧部测量头和轴肩侧部测量头。轴肩顶部测量头用于测量轴肩的顶端,两侧的轴肩侧部测量头用于分别测量轴肩的两侧端。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四川国软科技集团有限公司,未经四川国软科技集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1678661.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