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含有机物的工业废盐的资源化处理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111672779.8 | 申请日: | 2021-12-31 |
公开(公告)号: | CN114314615A | 公开(公告)日: | 2022-04-12 |
发明(设计)人: | 吴成强;王维鑫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工业大学 |
主分类号: | C01D5/16 | 分类号: | C01D5/16 |
代理公司: | 杭州天正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33201 | 代理人: | 黄美娟 |
地址: | 310014 浙***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有机物 工业 资源 处理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一种含有机物的工业废盐资源化处理方法,所述工业废盐资源化处理方法具体包括以下步骤:1)将工业盐置于有机溶剂中,去除废盐中部分有机物;2)通过加热装置将工业废盐在有氧环境下加热去除其携带的有机物;3)高温处理后的工业盐溶于水中,进行水洗处理;4)将水洗液过滤去除其不溶于水的杂质后,蒸发结晶,从而得到纯净的工业盐。本发明工艺路线合理,操作简单效率高,能够实现工业盐资源化回收利用,节约了大量资源。
(一)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工业废盐的资源化处理方法,特别涉及提纯后高温焚烧的一种处理方法,可去除废盐中的有机物,适用于化工及农药等生产废盐的资源化回收利用。
(二)背景技术
含有机物工业废盐是目前石油化工、精细化工、医疗化工等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固体废物,因生产过程中使用的原料及生产工艺不同,导致废盐含有的有机物成分复杂且浓度较高,无法进行生物处理。工业盐作为重要国家资源,在当前并不能做到很好的资源化利用,因此开发设计一种针对化工废盐资源化处理的方法是很有必要的。
目前采用的处理方法主要为填埋、有机物氧化及焚烧等处理方式。填埋主要分为刚性填埋及柔性填埋,刚性填埋是将废盐经过混凝土等固化后,按照填埋技术规范送入刚性填埋场进行卫生填埋处置,但选择刚性填埋成本较高占地面积较大,而选择柔性填埋则根据危险废物填埋污染控制标准GB18598-2019指出,柔性填埋要求水溶性盐总量小于10%,所以直接柔性填埋也受到政策限制。有机物氧化法是把废盐溶于水中,通过深度氧化技术使有机物分解的一种方法,但由于工业废盐所含有机物较为复杂,往往需要多种技术进行共同处理,操作复杂成本较高。碳化分解是在低于无机盐的熔融条件下,对废盐中的有机物进行碳化,使其转变为固态有机碳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可以将有机物质除去,提高无机盐的纯度,但是得到的产物会发黑或者发灰,影响产物的品质。废盐的不同处理技术具有不同的优势,对比上述三种方法,碳化处理是目前比较认可的一种方法,因此,有机物碳化工艺设备的研发及组合工艺的应用,将是含有机物废盐处理的主流方向。
为了提高废盐中有机物的去除效率,节约处理成本,并实现工业盐的资源化回收利用。本发明提出了一种资源化处理工业盐的方法,显著提高了盐中有机物的去除效率,同时在碳化后加入水洗提纯过程,提高了盐的纯度。
采用有机溶剂预处理、高温碳化及水提纯的组合处理工艺比单独技术作用有更高的有机物去除及盐回收效率,使用有机溶剂洗涤预处理可以使盐中有机物含量有效降低,高温碳化进一步去除其残留的有机物,最后通过水洗过滤去除碳化过程中有机物生成的碳等不溶性物质,提高盐的品质,这有效的解决了上述碳化处理中所遇到的问题。
(三)发明内容
本发明目的是提供一种含有机物工业盐的资源化处理方法,解决了传统处理过程中有机物去除不彻底及处理后不能得到满足国标工业盐的问题。本发明将工业废盐经过有机溶剂溶解预处理后,在合适条件下进行高温焙烧,将所含复杂有机物焚烧降解,然后将焙烧处理后的产物进行溶解、水洗、过滤再结晶等过程后实现工业盐的再回收利用。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本发明提供一种含有机物的工业废盐的资源化处理方法,所述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向含有机物的工业废盐中加入有机溶剂,振荡混合10min-40min(优选30min)使有机物充分溶解于有机溶剂中,离心(4000r/min离心10min),所得沉淀在90-110℃(优选105℃)下烘干(除去残留的有机溶剂),得到预处理后的工业废盐;所述有机溶剂为乙醇或苯(优选乙醇);所述有机溶剂的体积以所述含有机物的工业废盐的质量计为1~2mL/g(优选1mL/g);
步骤(1)中离心出的有机溶剂可以重复利用,利用多次后还可以作为后续高温焚烧能量。
(2)步骤(1)中所述预处理后的工业废盐于含氧氛围(优选空气氛围)中550-650℃下焙烧1.5-3.5h(优选600℃焙烧2h),得到有机物分解的工业盐;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工业大学,未经浙江工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1672779.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痛风症标志基因及其应用
- 下一篇:儿童克罗恩病标志基因及其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