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防控甘蔗黑穗病的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2111671496.1 | 申请日: | 2021-12-31 |
公开(公告)号: | CN114271270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3-28 |
发明(设计)人: | 颜梅新;宋修鹏;张小秋;王泽平;张保青;黄海荣;雷敬超;黄冬梅;李杨瑞;李秋芳 | 申请(专利权)人: | 广西壮族自治区农业科学院 |
主分类号: | A01N25/30 | 分类号: | A01N25/30;A01N25/04;A01N37/50;A01N43/54;A01N43/653;A01N47/24;A01N37/24;A01P3/00;A01G22/55 |
代理公司: | 南宁东之智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45128 | 代理人: | 严涓逢 |
地址: | 530007 广西*** | 国省代码: | 广西;4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甘蔗 黑穗病 组合 及其 制备 方法 | ||
本发明一种防控甘蔗黑穗病的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药剂由75%肟菌•戊唑醇水分散粒剂、42.4%唑醚·氟酰胺悬浮剂、325g/L苯甲·嘧菌酯悬浮剂、250g/L吡唑醚菌酯乳油组成,可以有效灭杀潜伏在蔗芽、蔗种表皮、蔗种切口及蔗种里的甘蔗黑穗病病菌,杀菌效果好;优化了第一渗透剂的组成及配比,辅助所述药剂于温度在25℃以上的条件下渗入蔗种切口内及蔗种里,从而灭杀寄存于蔗种内的甘蔗黑穗病病菌,降低所述药剂的使用量,且不需药物灭菌与50℃左右的高温处理结合才能够同时杀灭蔗种内外所含甘蔗黑穗病病菌,操作难度更低;第二渗透剂由豆甾醇、吐温60、棕榈酸组成,第二渗透剂用以辅助所述药剂于温度在12℃以上的条件下渗入蔗种,使用效果更好。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有甘蔗黑穗病的防治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防控甘蔗黑穗病的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甘蔗黑穗病又称甘蔗鞭黑穗病、黑粉病。该病最明显特征是病蔗梢头具一条向下卷内的黑色鞭状物,长几厘米至数十厘米不等。鞭中央是由薄壁组织或维管束组织构成的心柱,外围包着一层厚垣孢子。病鞭在形成初期,外包一层银白色薄膜,后破裂散出大量黑粉,最后只剩下心柱。染病种蔗萌芽早,茎细小,叶细长,淡绿,分蘖增多,后分蘖上也长出黑穗鞭。带菌土壤和宿根病蔗为初侵染源。厚垣孢子借气流、雨水、灌溉水和昆虫传播后落在蔗芽上藏在鳞片间,遇水萌发形成侵染菌丝侵入蔗芽,菌丝经暂时休眠后随蔗芽萌发而恢复活动并随生长点向上蔓延,生长点受病菌刺激初形成白色鞭状物至厚垣孢子形成时抽出黑色鞭状物,产生的厚垣孢子再经媒介传播落到蔗茎的侧芽上,刺激蔗芽萌发,使甘蔗抽出侧枝或分蘖并行成鞭状物。潜伏在蔗芽里的菌丝和落入土壤中的厚垣孢子成为下一季甘蔗的初侵染源。厚垣孢子萌发温限6~36℃,最适25~30℃。土壤潮湿时,孢子48小时内几乎全部萌发,萌发孢子不能及时遇上蔗芽时则很快死亡。厚垣孢子在干燥土壤中可存活数月至1年。冬春干旱利于孢子存活。春季高温多雨利于黑穗病发生和流行。宿根蔗田比新植蔗田发病重,宿根年限越长,发病越重。梢头苗做种地较整株做种地发病轻,施氮过多发病较重。
甘蔗黑穗病的防治方法为:(1)因地制宜选用抗病品种。如桂糖29号、桂糖44号、桂糖55号、桂糖58号等。(2)实行轮作。与水稻、玉米、甘薯、花生或苜蓿等作物轮作。(3)增加新植面积,种植无病种苗。从无病区调种。在病区要选留无病株的第一度梢头苗做种。(4)最好在抽出黑穗前拔除病株。抽出黑鞭的要小心剪下放在塑料袋内,带出田外集中烧毁。病田不留宿根,病株残茬也要烧毁。(5)施足基肥,注意氮磷钾肥合理配合施用。适时灌水,及时培土,防止倒伏,减少侧芽生长。(6)种苗消毒:带菌种苗用52℃热水浸种18~30分钟,加入2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或80%喷克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效果更好。也可用1:100的43%福尔马林液浸种5分钟,然后用薄膜覆盖闷种2小时。或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1:500倍浸种5~7分钟。也可用3%石灰水浸种24小时。
目前,甘蔗黑穗病的防治方法存在的问题是:1)主要杀灭蔗种外表面上的甘蔗黑穗病病菌,其无法灭杀蔗种内存在的甘蔗黑穗病病菌;2)只有用药物灭菌与50℃左右的高温处理结合才能够同时杀灭蔗种内外所含甘蔗黑穗病病菌,由于条件有限,很多蔗农无法利用高温处理蔗种,甘蔗黑穗病病菌的防治效果较差。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灭菌效果好、操作难度低、安全无害的防控甘蔗黑穗病的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防控甘蔗黑穗病的组合物,所述防控甘蔗黑穗病的组合物按重量份计,包括:药剂80~100份、第一渗透剂1.5~1.9份;
所述药剂按重量份计,包括:75%肟菌·戊唑醇水分散粒剂15~19份、42.4%唑醚·氟酰胺悬浮剂11~15份、325g/L苯甲·嘧菌酯悬浮剂10~14份、250g/L吡唑醚菌酯乳油12~16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农业科学院,未经广西壮族自治区农业科学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1671496.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驱蚊防疫的中药香囊
- 下一篇:一种圆柱型叠层母排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