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厌氧流化床膜生物反应器有效
| 申请号: | 202111670060.0 | 申请日: | 2021-12-31 |
| 公开(公告)号: | CN114314828B | 公开(公告)日: | 2022-11-29 |
| 发明(设计)人: | 曾卓;杨雪;张涵;李林潇;苏凯 | 申请(专利权)人: | 西南交通大学 |
| 主分类号: | C02F3/28 | 分类号: | C02F3/28 |
| 代理公司: | 成都擎智秉业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51227 | 代理人: | 李顺德 |
| 地址: | 610000 四***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流化床 生物反应器 | ||
本申请涉及废水处理技术领域。本申请公开了一种厌氧流化床膜生物反应器,通过分离器的分离作用,将载体分离阻止载体进入膜组件内,以解决膜污染严重的问题。本申请的厌氧流化床膜生物反应器,包括反应腔,所述反应腔内设置有厌氧流化床和膜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膜组件由6支圆筒形滤膜安装在分隔筒中构成,所述膜组件下端设置有分离器,所述分离器用于阻止生物载体进入膜组件,所述分离器形状为圆锥形,锥底与膜组件相对,锥尖向下。本申请将厌氧生物流化床反应器技术与膜分离技术合二为一,集生物反应、膜分离、生物载体分离于一体,各单元功能互补,结构紧凑。本申请特别适合用于处理含有有机污染物的废水。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废水处理技术领域,尤其涉及厌氧生物处理技术,具体而言,涉及一种厌氧流化床膜生物反应器。
背景技术
厌氧流化床反应器是一种利用高效生物膜法处理废水的反应器。它是利用载体为介质,厌氧微生物以膜形式结在载体的表面,在污水中成流动状态,称之为厌氧流化床,微生物与污水中的有机物进行接触吸附分解有机物,从而达到净化处理的目的。
厌氧流化床反应器,包括一个反应腔,其基本结构由内外两个圆筒构成,外圆筒为容器,内圆筒也称为提升管,利用水流动力(采用轴流泵或反应器产生的气体带动),使污水和有机生物膜的载体在外筒中进行循环,达到流化的目的。由于砂等载体的比表面积大,每立方米可达5500~6500m2/m3,因而生物接触面积特别大,处理效率很高,每立方米有效反应器容积可每天处理COD达35~45公斤COD/m3。
膜分离技术是指在分子水平上不同粒径分子的混合物在通过半透膜时,实现选择性分离的技术,半透膜又称分离膜或滤膜,膜壁布满小孔,根据孔径大小可以分为:微滤膜(MF)、超滤膜(UF)、纳滤膜(NF)、反渗透膜(RO)等,膜分离采用错流过滤或死端过滤方式。
在污水处理,水资源再利用领域,膜生物反应器(Membrane Bio-Reactor MBR),是一种由膜分离单元与生物处理单元相结合的新型水处理技术。
厌氧流化床膜生物反应器,主要利用膜分离设备截留水中的活性污泥与大分子有机物,以膜组件取代传统生物处理技术末端二沉池。
在生物反应器中保持高活性污泥浓度,提高生物处理有机负荷,从而减少污水处理设施占地面积,并通过保持低污泥负荷减少剩余污泥量。膜生物反应器系统内活性污泥(MLSS)浓度可提升至8000~10,000mg/L,甚至更高;污泥龄(SRT)可延长至30天以上。膜生物反应器因其有效的截留作用,可保留世代周期较长的微生物,可实现对污水深度净化,同时硝化菌在系统内能充分繁殖,其硝化效果明显,对深度除磷脱氮提供可能。
一体式厌氧流化床膜生物反应器,由于载体上附着生长着大量微生物,能够保证系统具有较高的处理效果并有较强的抵抗冲击负荷的能力,同时又不会使反应器内悬浮固体浓度过高而影响膜通量,已被广泛用于畜禽养殖废水、屠宰废水、造纸废水等行业废水处理。厌氧膜生物反应器的出水水质好,接近排放标准,且实现污泥全截留,可维持反应器内高污泥浓度。
厌氧膜生物反应器功能依赖膜的分离作用,膜阻力变大则会导致通量减小,甚至完全堵塞。生物膜附着导致的膜污染是膜阻力变大的主要原因。生物膜的附着和生长速度与污泥浓度呈正相关,因此污泥浓度高、且水力负荷低的厌氧生物反应器中膜污染严重。为消除和控制膜污染,频繁反冲洗或换膜,这会导致运行费用激增。
发明内容
本申请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厌氧流化床膜生物反应器,通过分离器的分离作用,将载体分离阻止载体进入膜组件内,以解决膜污染严重的问题。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根据本申请具体实施方式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厌氧流化床膜生物反应器,包括反应腔,所述反应腔内设置有厌氧流化床和膜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膜组件下端设置有分离器,所述分离器用于阻止载体进入膜组件,所述分离器形状为圆锥形,锥底与膜组件相对,锥尖向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西南交通大学,未经西南交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1670060.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