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信道极化条件下的信号传输方法在审
| 申请号: | 202111662229.8 | 申请日: | 2021-12-31 |
| 公开(公告)号: | CN114337926A | 公开(公告)日: | 2022-04-12 |
| 发明(设计)人: | 姜斌;吴枭威;包建荣;刘超;曾嵘;翁格奇;邱雨;唐向宏 | 申请(专利权)人: |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 |
| 主分类号: | H04L1/00 | 分类号: | H04L1/00;H03M13/13 |
| 代理公司: | 浙江千克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3246 | 代理人: | 黎双华 |
| 地址: | 310018 浙江省杭州市杭***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信道 极化 条件下 信号 传输 方法 | ||
1.一种信道极化条件下的信号传输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S1:在源节点S处对信号进行极化编码以形成包含N位极化子码的极化码,同时得到与N位极化子码对应的N个极化子信道,其中第n位极化子码对应的极化子信道的信道容量为Cn,n为不大于N的正整数,β和T均为大于0且小于1的常数;
将前K位极化子码进行冻结形成无效信息,前K位极化子码对应的极化子信道进行无效信息传输,后N-K位极化子码为有效信息,后N-K位极化子码对应的极化子信道进行有效信息传输,其中K<N;
步骤S2:选定中继点R和目的节点D,源节点S通过将极化码直接传输至目的节点D,以获得源节点S和目的节点D之间的直传互信息量ISD,设定基准信息传输速率τ;
若ISD<τ,则采取手段一,激活中继点R并由中继点R对目的节点D发送极化码,和/或者采取手段二,由源节点S在保持中继点R沉默状态的条件下对目的节点D直接进行极化码重传,手段一和/或手段二结束后由源节点S对目的节点D传输后续的极化码;
若ISD≥τ,在保持中继点R沉默状态的条件下由源节点S对目的节点D直接传输后续的极化码。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信道极化条件下的信号传输方法,其特征在于,hSD为源节点S和目的节点D之间的信道系数,PS为源节点S的信号发射功率。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信道极化条件下的信号传输方法,其特征在于,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信道极化条件下的信号传输方法,其特征在于,先采用手段一,再采用手段二,以测得在前信息的继译码转发互信息量IDF、源中继互信息量ISR、重传互信息量IDRT,IDF表示源节点S在中继点R处于激活状态下发送极化码时目的节点D接收的互信息量,ISR表示源节点S发送极化码时中继点R接收的互信息量,IDRT表示源节点S在中继点R处于沉默状态下发送多次极化码后目的节点D接收的互信息量,若ISD<τ,通过计算比较后续信息的IDF、ISR和IDRT,以确定源节点S对目的节点D传输后续的极化码时采取的方式。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信道极化条件下的信号传输方法,其特征在于,PS为源节点S的信号发射功率,PR为中继点R的信号发射功率,hSD为源节点S和目的节点D之间的信道系数,hRD为中继点R和目的节点D之间的信道系数,hSR为源节点S和中继点R之间的信道系数,x为源节点S在中继点R处于沉默状态下发送极化码的次数。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信道极化条件下的信号传输方法,其特征在于,x=2。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信道极化条件下的信号传输方法,其特征在于,若ISR>τ,且IDF>IDRT,则源节点S对目的节点D传输后续的极化码时采取手段一,ISR≤τ和/或IDF≤IDRT,则源节点S对目的节点D传输后续的极化码时采取手段二。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信道极化条件下的信号传输方法,其特征在于,源节点S在进行极化编码过程中N为定值。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信道极化条件下的信号传输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S1中,极化码生成后与循环冗余校验码进行级联,传输路径选择方法还包括步骤S3,步骤S3:对目的节点D接收到的极化码进行译码。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信道极化条件下的信号传输方法,其特征在于,译码过程如下:对目的节点D接收到的极化码采用串行抵消列表译码,并对每个极化子码进行硬判决,以分别得到对应于N位极化子码的N个硬判决结果;
其中若极化子码为R0码,则对应的译码结果为0;
对所有为Rep码的极化子码的对数似然比求和,若求和结果不小于0,则所有为R1码的极化子码的译码结果均为0,若求和结果小于0,则所有为R1码的极化子码的译码结果均为1;
若N位极化子码中有A位为SPC码,则第a位SPC码对应的硬判决结果a为不大于A的正整数,ya为第a位SPC码对应的极化子码,A位SPC码的硬判决结果分别为γ1,γ2,......,γb,......,γA,γb=min(γ1,γ2,......,γb,......,γA),对所有SPC码的硬判决结果进行求和,若求和结果为0,则将γ1,γ2,......,γb,......,γA作为A位SPC码的译码结果,若求和结果为1,则对γb进行翻转对数似然比操作,以得到γb',将γb'对γb进行替换,将γ1,γ2,......,γb',......,γA作为A位SPC码的译码结果;若N位极化子码中有M位为R1码,则第m位R1码对应的硬判决结果m为不大于M的正整数,zm为第m位R1码对应的极化子码,M位R1码的硬判决结果分别为δ1,δ2,......,δd,......,δM,δd=min(δ1,δ2,......,δd,......,δM),对所有R1码的硬判决结果进行求和,若求和结果为0,则将δ1,δ2,......,δd,......,δM作为M位R1码的译码结果,若求和结果为1,则对δd进行翻转对数似然比操作,以得到δd',将δd'对δd进行替换,将δ1,δ2,......,δd',......,δM作为M位R1码的译码结果。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杭州电子科技大学,未经杭州电子科技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1662229.8/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