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量子点复合膜及其制备方法在审
| 申请号: | 202111652916.1 | 申请日: | 2021-12-30 |
| 公开(公告)号: | CN114384725A | 公开(公告)日: | 2022-04-22 |
| 发明(设计)人: | 张爱迪;张军;龙辉;石光权;周林;王春荣 | 申请(专利权)人: | 南京贝迪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G02F1/13357 | 分类号: | G02F1/13357;G02B5/02 |
| 代理公司: | 南京九致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2307 | 代理人: | 齐棠 |
| 地址: | 210000 ***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量子 复合 及其 制备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量子点复合膜及其制备方法。所述量子点复合膜为一体式叠层结构,包括量子点膜、散射层、第一棱镜层;散射层面沉积于量子点膜上表面,包括光敏树脂及至少两种散射粒子;散射粒子分散于光敏树脂中,对于粒径最大的散射粒子,粒径为200‑500nm;对于粒径最小的散射粒子,粒径为50‑150nm;且不同种散射粒子间粒径的倍数范围为1‑4倍;第一棱镜层图案化沉积于散射层的上表面,包括若干阵列排布的微棱镜。所述复合膜不但免除了多光学膜片组装对量子点背光结构及LCD面板出光效果的不良影响,还满足了轻薄化的行业发展需求。所述制备方法用于制备量子点复合膜,采用了全溶液印刷工艺,工艺流程更加简单,且降低了制备成本,满足了工业化生产需求。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显示设备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量子点复合膜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量子点作为一种新型发光材料,由于具有吸收光谱宽、荧光发射光谱窄、尺寸可调、可溶液加工等优点,在各类显示设备中具有重要应用。如以量子点作为发光层的量子点发光二极管,以量子点作为光转换层的Mini-LED、Micro-LED等。但受蓝光量子点寿命短,及目前显示技术产业的发展现状影响,目前TFT-LCD技术在未来10-20年仍将成为主流显示技术。将红色、绿色量子点制备成量子点膜,并搭配普通蓝色光源的量子点背光结构则是量子点在液晶显示领域的一重要应用。
现有的液晶电视(TFT-LCD)量子点背光结构一般包括作为主光源的蓝光LED,及设于蓝光面光源上方的各种光学膜片。该光学膜片主要依次为:被激发以形成白光出光的红绿量子点膜、用于提高出光均匀性的扩散膜(或扩散板)、用于提高出光亮度的增亮膜。相对于传统的采用荧光粉作为被激发荧光材料的液晶面板相比,采用所述红绿量子点膜的液晶面板,其NTSC色域值可达100%以上,已超过了商业化的OLED面板。
但现有的量子点背光结构仍存在以下缺陷:(1)各种光学膜片为相互独立设置,且由于各膜片的结构差异为微观差异,因此在组装过程中不但工序复杂,且极易出错;(2)受光学膜片相互独立设置及膜片本身结构的影响,无论采用机械还是人工组装,都极易造成膜片弯折或划伤,从而影响最终的出光效果;并对整个背光结构的成本及良率产生不良影响。
发明内容
本发明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量子点复合膜,所述量子点复合膜不但免除了多光学膜片组装对量子点背光结构及LCD面板出光效果的不良影响,还实现了背光结构的简化,使其符合轻薄化的行业发展需求。
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量子点复合膜的制备方法,所述制备方法不但工艺流程简单,且具有成品良率高、成本低的优点。
为达成上述目的,本发明提出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量子点复合膜,为一体式叠层结构,由下而上依次包括量子点膜、散射层、第一棱镜层;所述散射层面沉积于所述量子点膜上表面,包括光敏树脂及至少两种粒径不同的散射粒子;所述散射粒子均匀分散于所述光敏树脂中,对于粒径最大的散射粒子,其粒径为200-500nm;对于粒径最小的散射粒子,其粒径为50-150nm;且不同种散射粒子间粒径的倍数范围为1-4倍;所述第一棱镜层图案化沉积于所述散射层的上表面,包括若干阵列排布的微棱镜。
进一步的,所述量子点膜由下而上依次包括第一基膜、量子点层、第二基膜;所述第一基膜、量子点层、第二基膜的厚度均为50-150μm;所述量子点层包括光敏树脂,红色量子点及绿色量子点;所述红色量子点与绿色量子均匀分散于所述光敏树脂中,且所述红色量子点与所述绿色量子点的重量比为3:1-6:1。
进一步的,包括背涂层,所述背涂层面沉积于所述第一基膜的下表面,包括光敏树脂,及均匀分散于所述光敏树脂内的抗刮擦粒子;所述背涂层的厚度为3-8μm,所述抗刮擦粒子的粒径为50-500nm。
进一步的,包括第三基膜、第二棱镜层;所述第三基膜面粘附于所述第一棱镜层的上表面,所述第二棱镜层则图案化沉积于所述第三基膜的上表面。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南京贝迪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南京贝迪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1652916.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