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水成膜灭火剂中温度传感器的自动校准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111652446.9 | 申请日: | 2021-12-31 |
公开(公告)号: | CN114323350A | 公开(公告)日: | 2022-04-12 |
发明(设计)人: | 崔大祥;张放为;葛美英;王亚坤;焦靖华;卢玉英;王金;张芳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纳米技术及应用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1K15/00 | 分类号: | G01K15/00 |
代理公司: | 上海东亚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31208 | 代理人: | 董梅 |
地址: | 201109 ***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水成膜 灭火剂 温度传感器 自动 校准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一种水成膜灭火剂中温度传感器的自动校准方法,使用3支温度传感器分别传回储罐内、储罐外壁和空气温度到微控制器,在一定的条件下储罐内外的热量传递将周期性的暂时停止并使3种回传温度相等,据此在微处理器端设计程序实现的水成膜灭火剂中温度传感器的自动校准。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传感器领域,更具体地,涉及一种在高浓度溶胶溶液储罐上实现溶液中温度传感器自动校准的方法,尤其是指一种水成膜灭火剂储罐中温度传感器自动校准的方法。
背景技术
水成膜灭火剂是一种高浓度的灭火剂浓缩液,其包含约70 %的水和约30 %的表面活性剂、发泡剂和稳泡剂等,属于含有大量高分子物质的溶胶浓溶液。其比热容和传热性能均介于水和固体溶质之间。水成膜灭火剂一般长期储存于不锈钢罐体中备用,为了增加稳固性,不锈钢储罐一般都具有多只可调节支脚用以托举罐体。
水成膜灭火剂的有效性直接关系到灭火系统的可靠性,而其储存寿命与储存温度有直接的关系(袁余斌, 谢贤俊, 韩永和,等. 新型水成膜灭火剂储存寿命测定方法[J].消防科学与技术, 2008, 27(5):3)。为了估计水成膜灭火剂的剩余寿命,就需要得到其在任意时刻准确的温度,一般通过在储罐内部中央设置温度传感器实现。由于水成膜灭火剂中含有大量具有腐蚀性的物质,温度传感器容易受到侵蚀而发生零点漂移,导致读数不准。为了识别到零点漂移,最简单的办法是在罐体中设置至少3个温度传感器并随时比对其读数,但由于水成膜灭火剂具有较强的腐蚀性,温度传感器在其中很容易失效而必须更换,将至少3只温度传感器置于其中就需要经常更换传感器,不但不利于维持水成膜灭火剂稳定的储存状态,而且造成一定的浪费。
本发明针对置于水成膜灭火剂中的温度传感器的可靠性监视和校准问题,提出一种利用罐体外壁和外部空气温度传感器的读数校准罐体内部置于水成膜灭火剂中的温度传感器的方法。
发明内容
针对置于水成膜灭火剂中的温度传感器容易受到腐蚀而发生零点漂移的问题,提出一种利用罐体外壁和外部空气温度传感器实现校准置于储罐内部水成膜灭火剂中的温度传感器的方法。
本发明目的通过以下方案实现:一种水成膜灭火剂中温度传感器的自动校准方法,由3只置于不同位置的温度传感器连接微处理单元MCU实现,按如下步骤:
(1)将3只经过校准的温度传感器分别置于水成膜灭火剂不锈钢储罐的内部液面内、外壁和外部空气中,并与MCU相连;三者产生的温度数据分别记为内温、外温和气温,MCU每10分钟收集数据并同步绘制三者产生的温度曲线;自每日傍晚至第二日凌晨,气温和外温将进入下降区间,并与内温曲线相交;当温度传感器均正常工作时,三条温度曲线将相交于一点,称为对表点;
(2)MCU通过比较逻辑持续追踪对表点,当连续3个对表点发生偏离,即三条曲线在误差范围内不能相交于一点时,启动校正程序实现自动校正或引导工作人员执行校正操作并判定是否需要更换内温传感器。
进一步的,MCU进行主传感器校正的流程如下:
S1,由MCU继续收集内温、外温和气温数据,在规定时间间隔内收集的温度数据形成内温、外温和气温曲线;
S2,判定对表点是否异常,否,传感器正常;是,修正内温偏移值,使对表点实现三线合一并继续收集数据;
S3,修正过内温偏移值后,继续判定对表点是否异常,否,则为内温传感器设置新的偏移值;是,请求重新校正或更换外温和气温传感器并继续收集温度数据;
S4,对于重新校正或更换外温和气温传感器的,判定对表点是否异常,是,请求更换内温传感器,之后由MCU继续收集内温、外温和气温数据;否,说明传感器正常。
较优的,步骤(2)中数据收集与比较的时间间隔均为10分钟,比较要求的温度精度为0.1℃,即在程序判定的对表点处,内温、外温和气温数据任意两者间相差不超过0.1℃。
较优的,所述的水成膜灭火剂储罐为不锈钢制,并以支脚立于地面上,且不被阳光直射,外温传感器设在液面下方且由保温块包覆。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纳米技术及应用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有限公司,未经上海纳米技术及应用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1652446.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铝花纹块铝模钢壳结构
- 下一篇:用于音频消息的用户界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