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用于液体颗粒计数传感器的寿命预测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111643921.6 | 申请日: | 2021-12-30 |
公开(公告)号: | CN114398770A | 公开(公告)日: | 2022-04-26 |
发明(设计)人: | 于紫玄;王雪琴;施春英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北京长城计量测试技术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G06F30/20 | 分类号: | G06F30/20;G01N15/10;G06F113/08;G06F119/04;G06F119/08;G06F119/02 |
代理公司: | 北京正阳理工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639 | 代理人: | 张利萍 |
地址: | 100095***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用于 液体 颗粒 计数 传感器 寿命 预测 方法 | ||
1.一种用于液体颗粒计数传感器的寿命预测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一:通过分析非工作状态、工作状态下退化过程的特点及其影响因素,选用传感器内狭缝面积的形变比作为衡量退化程度的指标参数,分别开展非工作状态、工作状态下的加速退化试验,并收集在各状态下的退化影响因素对狭缝面积形变比影响程度的退化数据;
步骤二:基于步骤一分析的非工作状态、工作状态下退化过程的特点及其影响因素,将退化过程分为非工作状态、工作状态下的两个退化阶段,同时引入随机过程描述由于不确定因素导致的波动效应和个体间退化过程的差异,根据步骤一收集的退化影响因素对狭缝面积形变比影响程度的退化数据,建立液体颗粒计数传感器在两阶段下退化率与影响因子之间的函数关系,所述函数关系即为两状态下的退化率函数模型;
步骤三:基于累计损伤理论,将非工作状态下的自然老化退化效应与在工作状态下磨损导致的退化效应累积,根据步骤二建立的液体颗粒计数传感器在两阶段下退化率与影响因子之间的函数关系,建立基于Wiener随机过程的颗粒计数传感器两阶段退化模型;
步骤四:对步骤三建立的颗粒计数传感器两阶段退化模型进行参数估计,利用极大似然估计法进行参数估计,获得颗粒计数传感器两阶段退化模型参数的全局最优解,所含参数包括退化率函数关系中的各项参数和随机过程的扩散参数。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液体颗粒计数传感器的寿命预测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步骤五:根据步骤四估计出的颗粒计数传感器两阶段退化模型的参数,外推实际情况非工作、工作两状态下的常规退化率,根据传感器内部狭缝面积形变比的失效阈值,推导失效分布函数,实现对液体颗粒计数传感器可靠性与寿命的精确预测。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用于液体颗粒计数传感器的寿命预测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一实现方法为,
为量化液体颗粒计数传感器的退化程度,通过测量传感器内部狭缝的面积,将狭缝的面积形变比X(t)作为退化特征参数,选用所述退化特征参数X(t)作为表征液体颗粒计数传感器退化状态的指标:
其中,S(t)代表t时刻的传感器内部的狭缝面积,S0代表狭缝的初始面积;
液体颗粒计数传感器在非工作状态下的贮存环境中发生自然退化,表现为液体颗粒计数传感器贮存环境下狭缝面积发生形变;贮存温度越高,液体颗粒计数传感器狭缝材料的强度降低越快,加速液体颗粒计数传感器狭缝面积形变比X(t)变化;
另一方面,液体颗粒计数传感器在工作状态下的主要退化形式表现为磨损,当被测油液通过传感器时,油中固体颗粒会对液体颗粒计数传感器内部狭缝造成损伤,温度、流量是影响工作态下传感器内部狭缝磨损速率的主要因素,即液体颗粒计数传感器退化过程受被测油液温度、流量的影响,被测油液的在其他条件不变的前提下,被测油液温度越高、流量越大,狭缝磨损的速率越快,加速液体颗粒计数传感器狭缝面积形变比X(t)变化;
分别开展液体颗粒计数传感器在非工作状态、工作状态下的加速退化试验,并收集退化影响因素对狭缝面积形变比影响程度的退化数据;在非工作状态时所述退化影响因素为贮存环境温度,在工作状态时所述退化影响因素包括被测油液温度、流量。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用于液体颗粒计数传感器的寿命预测方法,其特征在于:考虑实施加速退化试验时环境因素的可控、可操作性,以及退化速率对环境因素的敏感度;在非工作状态、工作状态两状态下分别进行单应力加速退化试验,工作状态将被测油液流量作为加速应力,非工作状态将贮存环境温度作为加速应力,将液体颗粒计数传感器样品分组,开展分组恒定加速退化试验(CSADT);非工作状态下的退化试验后,收集退化影响因素贮存环境温度对狭缝面积形变比影响程度的退化数据,工作状态下的退化试验后,收集退化影响因素油液流量对狭缝面积形变比影响程度的退化数据。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北京长城计量测试技术研究所,未经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北京长城计量测试技术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1643921.6/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