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用于高铁环境的智能穿戴装置及管理系统、体征数据获取方法在审
| 申请号: | 202111643680.5 | 申请日: | 2021-12-29 |
| 公开(公告)号: | CN114176551A | 公开(公告)日: | 2022-03-15 |
| 发明(设计)人: | 马春华 | 申请(专利权)人: | 马春华 |
| 主分类号: | A61B5/024 | 分类号: | A61B5/024;A61B5/00;G01N33/48;G01D21/02 |
| 代理公司: | 苏州汇诚汇智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2623 | 代理人: | 莫英妍 |
| 地址: | 034499 山西省*** | 国省代码: | 山西;14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用于 铁环 智能 穿戴 装置 管理 系统 体征 数据 获取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用于高铁环境的智能穿戴装置及管理系统、体征数据获取方法,本发明的智能穿戴装置包括对设置的上盖和后盖,在上盖上设置有显示屏,还包括位于显示屏和后盖中间且依次设置的显示屏控制电路板和主控制电路板、第一体征传感器模组和用于固定第一体征传感器模组的各个传感器的安装盘。在主控制电路板上还设置有至少两个心率监测传感器二,心率监测传感器二与心率监测传感器一相互独立的设置于智能穿戴装置的不同区域,智能穿戴装置的输出的心率信息由心率监测传感器一和心率监测传感器二获取的心率数值比较后得到。本发明能确保智能穿戴装置获取的酒精检测数值和心率信息准确度高,避免出现误判。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智能穿戴装置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用于高铁环境的智能穿戴装置及管理系统、体征数据获取方法。
背景技术
根据《中国心血管病报告2017》的记载,我国每年发生心血管猝死的总人数高达54.4万人,并且向年轻化方向发展。铁路交通运管人员的工作压力大、安全责任重、工作风险高,长期处于高负荷压力状态,是心血管疾病高发人群,因而,亟待开发出专门适用于铁路交通运管人员的心脑血管健康管理设备和高危事件管理预警设备。
此外,目前铁路运输的特点是运输人员多,速度快等特点,这对司机要求极高,特别是在饮酒后坚决不能驾驶火车高铁等营运车辆,所以,对于铁路运管人员的监管也至关重要。随着高铁的慢慢普及,高铁的运营人员也占据了铁路运管人员的大多数。高铁环境下大多具有磁场强度高,运行速度快的特点。
目前,针对大多数普通消费者而开发的智能手表已有很多,但是,其检测数据单一,无法满足对高铁运管人员的生命体征指标监测需求;而且,现有的智能手表的检测误差大,若直接用于在高铁环境下工作的铁路运管人员的管理,极易发生误判,而对其原本正常的工作造成干扰。
发明内容
为克服上述缺点,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用于高铁环境的智能穿戴装置及管理系统、体征数据获取方法。
本发明的用于高铁环境的智能穿戴装置,其包括相对设置的上盖和后盖,在所述上盖上设置有显示屏,还包括位于所述显示屏和后盖中间的控制电路板,还包括:第一体征传感器模组,所述第一体征传感器模组包括酒精气敏传感器和至少一个心率监测传感器一,用于固定所述第一体征传感器模组的各个传感器的安装盘,和设置于所述后盖上的安装口,所述安装口用于卡接所述安装盘;所述控制电路板包括:显示屏控制电路板和主控制电路板,所述显示屏控制电路板与显示屏电连接,所述主控制电路板与所述第一体征传感器模组通讯连接,所述显示屏控制电路板与主控制电路板通讯连接。本发明的智能穿戴装置同时集成了酒精气敏传感器和心率监测传感器一,因而,能够满足对铁路运管人员的多指征生理参数的收集,便于对相关人员的身体状态进行准确判断。
进一步的,在所述主控制电路板上还设置有至少两个心率监测传感器二,所述心率监测传感器二与心率监测传感器一相互独立的设置于所述主控制电路板的不同区域,所述智能穿戴装置的输出的心率信息由心率监测传感器一和心率监测传感器二获取的心率数值比较后得到。因而,通过对位于不同区域的心率信息的收集和比较后输出心率信息,确保智能穿戴装置获取的心率信息值准确度高,避免出现误判,不会影响铁路运管人员的正常工作。
更进一步的,本发明的智能穿戴装置的输出的心率信息按照如下步骤得到:
S100:第一心率数值和第二心率数值的获取:
以心率监测传感器一采集得到的心率数值为第一心率数值,以心率监测传感器二采集得到的心率信息为第二心率数值;同时采集第一心率数值和第二心率数值,各个心率监测传感器一和心率监测传感器二的采集数值分别为a11、a12……a1m和a21、a22……a2n,其中,m为心率监测传感器一的数量,n为心率监测传感器二的数量;
S200:第一心率数值平均值和第二心率数值平均值的计算: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马春华,未经马春华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1643680.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