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用于工厂化养蚕的收蚁工艺有效
申请号: | 202111639479.X | 申请日: | 2021-12-29 |
公开(公告)号: | CN114304078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3-07 |
发明(设计)人: | 潘海音;何锐敏;王红霞;王永黎 | 申请(专利权)人: | 嵊州陌桑高科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A01K67/04 | 分类号: | A01K67/04 |
代理公司: | 杭州六方于义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3392 | 代理人: | 尹科峰 |
地址: | 312499 浙江省***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用于 工厂 养蚕 收蚁 工艺 | ||
本发明公开了用于工厂化养蚕的收蚁工艺,包括如下步骤:(a)将饲料投放到收蚁器具中;(b)取蚕卵,将蚕卵投放到饲料旁;(c)蚕卵见光后孵化成蚁蚕,蚁蚕爬到饲料上。本发明操作方便,收蚁工作效率显著提升,且取代了拍落的工序,避免蚁蚕掉落时引起损伤的问题;蚁蚕在孵化出来后,能够自主爬行至饲料进食,有助于其在一龄期间快速发育。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工厂化养蚕技术领域,尤其涉及用于工厂化养蚕的收蚁工艺。
背景技术
蚕俗称蚕宝宝,又称家蚕,以桑叶为食料的吐丝结茧的经济昆虫之一。属鳞翅目,蚕蛾科。桑蚕起源于中国,其发育温度是7-40℃,饲育适温为20-30℃,主要分布在温带、亚热带和热带地区。
蚕的一生经过蚕卵—蚁蚕—蚕宝宝—蚕茧—蚕蛾,共四十多天的时间。刚从卵中孵化出来的蚕宝宝颜色黝黑,称为“蚁蚕”,身上长满细毛,约两天后细毛即不明显了。蚁蚕出壳后,喂养一段时间后它便开始脱皮,脱皮时约有一天的时间,称为“休眠”。经过一次脱皮后,成长为二龄幼虫,蚕虫共要脱皮四次,成为五龄幼虫才开始吐丝结茧。
蚕宝宝在蚁蚕阶段需要通过收蚁工序使蚁蚕转移到饲料上,现有的收蚁工序包括:取催青后的蚕卵,通过小纸袋包裹蚕卵,将蚕卵感光后收蚁,在收蚁时,展开小纸袋,将其中的蚁蚕拍落到饲料上。该收蚁方法存在明显的缺陷,包括:
1、取卵过程中容易对蚕卵造成损伤,存在一定的操作难度;
2、将蚁蚕从小纸袋中拍落,会对蚁蚕造成一定的损伤;
3、蚁蚕孵化后不能及时汲取饲料,影响其发育;
4、耗费的人力成本较高,工作效率也较低。
发明内容
本发明目的在于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技术问题,提供用于工厂化养蚕的收蚁工艺,操作方便,收蚁工作效率显著提升,且取代了拍落的工序,避免蚁蚕掉落时引起损伤的问题;蚁蚕在孵化出来后,能够自主爬行至饲料进食,有助于其在一龄期间快速发育。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用于工厂化养蚕的收蚁工艺,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
(a)将饲料投放到收蚁器具中;
(b)取蚕卵,将蚕卵投放到饲料旁;
(c)蚕卵见光后孵化成蚁蚕,蚁蚕爬到饲料上。
该收蚁工艺操作方便,收蚁工作效率显著提升,且取代了拍落的工序,避免蚁蚕掉落时引起损伤的问题;蚁蚕在孵化出来后,能够自主爬行至饲料进食,有助于其在一龄期间快速发育。
进一步,步骤(b)中先将蚕卵包黑,进行黑暗发育,发育完后再投放到饲料旁。在黑暗培育时通过关灯与黑布创造完全漆黑的环境,黑暗发育能够抑制发育过快的蚕卵,同时对发育慢的蚕卵加速发育,使得该一批次的蚕卵发育程度接近,方便后续对蚕虫做统一的养殖操作,适合于后续规模化、工厂化的养蚕作业。
进一步,蚕卵包黑前,借助容器盛放蚕卵。对蚕卵起到保护作用,进行集中管理,容器的尺寸相对可控,便于后续的密封处理。
进一步,所用容器采用具有格子的塑料膜,在每个格子中盛放蚕卵。容器为敞开式结构,方便投放蚕卵;采用塑料膜,具有取材方便,成本低廉,便于包装的优点,各个格子相互独立,蚕卵不易自由逃出格子,放置可靠,实现分批、定量管理,保证了蚕虫的生长质量。
进一步,每个格子的规格相同。便于定量管理蚕卵,得到精确的蚁蚕数量,适合于养殖条件,间接的保证了蚕虫的生长质量。
进一步,在盛放蚕卵后,对容器进行密封处理。对容器进行封口包装,防止容器受到外部撞击而导致蚕卵逃出格子,提高了蚕卵放置在格子内的可靠性,降低了管理难度。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嵊州陌桑高科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嵊州陌桑高科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1639479.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