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基于洛伦兹力的三维MEMS磁场传感器及其制备方法在审
| 申请号: | 202111635651.4 | 申请日: | 2021-12-29 |
| 公开(公告)号: | CN114296014A | 公开(公告)日: | 2022-04-08 |
| 发明(设计)人: | 陈洁;单婉婷;颜子尧 | 申请(专利权)人: | 东南大学 |
| 主分类号: | G01R33/06 | 分类号: | G01R33/06;B81C1/00;B81B5/00 |
| 代理公司: | 南京瑞弘专利商标事务所(普通合伙) 32249 | 代理人: | 任志艳 |
| 地址: | 211189 江***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基于 洛伦兹力 三维 mems 磁场 传感器 及其 制备 方法 | ||
1.基于洛伦兹力的三维MEMS磁场传感器,其特征在于,包括衬底(1)、以及设置在衬底(1)上的结构运动部分和结构固定部分;
所述结构固定部分包括框形锚区(3)、质量块(6)、第一传感电极组(51)、第二传感电极组(52)、第三传感电极组(53)、第四传感电极组(54)和中心焊盘(10);
质量块(6)位于框形锚区(3)的中心位置,第一传感电极组(51)、第二传感电极组(52)、第三传感电极组(53)和第四传感电极组(54)均匀设置在质量块(6)的四周,中心焊盘(10)设置在质量块(6)的上表面中心位置;
所述结构运动部分包括框架(2)、第一框架金属线(76)、弹簧组件(4)、第五传感电极组(55)、第六传感电极组(56)、第七传感电极组(57)和第八传感电极组(58);
所述弹簧组件(4)连接在框架和框形锚区(3)之间,第一框架金属线(76)设置在框架(4)上表面的周边;
第五传感电极组(55)、第六传感电极组(56)、第七传感电极组(57)和第八传感电极组(58)与框架连接,且位于框架内,第五传感电极组(55)与第一传感电极组(51)相对设置形成第一电容(33),第六传感电极组(56)和第二传感电极组(52)相对设置形成第二电容(34)、第七传感电极组(57)和第三传感电极组(53)相对设置形成第三电容(35)、第八传感电极组(58)和第四传感电极组(54)相对设置形成第四电容(36)。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基于洛伦兹力的三维MEMS磁场传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弹簧组件(4)包括第一弹簧(11)、第二弹簧(12)、第三弹簧(13)和第四弹簧(14);第一弹簧(11)、第二弹簧(12)、第三弹簧(13)和第四弹簧(14)分别连接在框架和框形锚区(3)之间;第一弹簧(11)、第三弹簧(13)、第一电容(33)和第三电容(35)位于同一直线上;第二弹簧(12)、第四弹簧(14)、第二电容(34)和第四电容(36)位于同一直线上。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基于洛伦兹力的三维MEMS磁场传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结构运动部分还包括第二框架金属线(95)、第二弹簧金属线(96);
所述结构固定部分还包括设置在锚区(3)上的焊盘五(91)、焊盘六(92)、焊盘七(93)和焊盘八(94);焊盘五(91)、焊盘六(92)、焊盘七(93)和焊盘八(94)分别邻近第一弹簧(11)、第二弹簧(12)、第三弹簧(13)和第四弹簧(14)的一端,且与第二弹簧金属线(96)连接;
第二框架金属线(95)设置在框架(4)上表面的周边,且位于第一框架金属线(76)的下方,第二框架金属线(95)与第一框架金属线(76)之间设置有绝缘层,第二弹簧金属线(96)设置在弹簧组件(4)的上表面,第二弹簧金属线(96)通过第二框架金属线(95)连接第五传感电极组(55)、第六传感电极组(56)、第七传感电极组(57)和第八传感电极组(58)。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基于洛伦兹力的三维MEMS磁场传感器,其特征在于,第二弹簧金属线(96)上设置有绝缘层和第一弹簧金属线(75),绝缘层位于第二弹簧金属线(96)和第一弹簧金属线(75)之间;
所述结构固定部分还包括设置在锚区(3)上的第一焊盘(71)、第二焊盘(72)、第三焊盘(73)和第四焊盘(74);
第一焊盘(71)、第二焊盘(72)、第三焊盘(73)和第四焊盘(74)分别邻近第一弹簧(11)、第二弹簧(12)、第三弹簧(13)和第四弹簧(14)的一段,且与第一弹簧金属线(75)连接;
第一弹簧金属线(75)通过第一框架金属线(76)连接第五传感电极组(55)、第六传感电极组(56)、第七传感电极组(57)和第八传感电极组(58)。
5.如权利要求1所述基于洛伦兹力的三轴MEMS磁场传感器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1,对N型晶向低阻双抛硅清洗,在锚区(3)、弹簧组件(4)、框架(2)部分掩膜,对于中间质量块(2)、电极组件(5)通过扩散工艺,制备出硼掺杂硅形成导体;
步骤2,第一次光刻并刻蚀弹簧组件(4)和电极组件(5)的高度;
将步骤1扩散后的硅片背面旋涂一层光刻胶并进行光刻,刻蚀出弹簧组件(4)和电极组件(5)的位置;
所述弹簧组件(4)包括第一弹簧(11)、第二弹簧(12)、第三弹簧(13)和第四弹簧(14);
所述电极组件(5)包括第一传感电极组(51)、第二传感电极组(52)、第三传感电极组(53)、第四传感电极组(54)、第五传感电极组(55)、第六传感电极组(56)、第七传感电极组(57)和第八传感电极组(58);
步骤3,第二次光刻并确定硅片背面框架(2)区域的高度;
将硅片背面框架(2)部分对应的高度刻低至低于锚区(3)和质量块(6);
步骤4,硅-玻璃键合,将玻璃作为衬底(1)
步骤5,第三次光刻工确定弹簧组件(4)和电极组件(5)的高度对硅片正面,旋涂光刻胶并进行光刻,然后在弹簧组件(4)和电极组件(5)所在位置进行刻蚀,从而确定弹簧组件(4)和电极组件(5)的高度;
步骤6,进行第四次光刻并制作检测金属层(9);
在硅片正面旋涂光刻胶并进行光刻,暴露出锚区(3)焊盘五(91)到焊盘八(94)、弹簧组件(4)及框架(2)区域,溅射检测金属层(9),利用剥离工艺将光刻胶和光刻胶上的检测金属层(9)洗掉,从而在锚区(3)上形成焊盘五(91)、焊盘六(92)、焊盘七(93)、焊盘八(94),在弹簧组件(4)上形成第二弹簧金属线(95),在框架(2)上形成第二框架金属线(96);
步骤7,第五次光刻并沉积SiO2绝缘层(8);
在硅片正面旋涂光刻胶并进行光刻,暴露出检测金属层(9),其他区域覆盖光刻胶,然后沉积绝缘层(8),利用剥离工艺将光刻胶和光刻胶上绝缘层(8)洗掉,从而得到位于弹簧组件(4)及框架(2)区域的绝缘层(8);
步骤8,第六次光刻并制作驱动金属层(7);
在硅片正面旋涂光刻胶并进行光刻,暴露出绝缘层(8),其他区域覆盖光刻胶,沉积驱动金属层(7),利用剥离工艺将对光刻胶和光刻胶上的驱动金属层(7)洗掉,从而在锚区(3)上形成第一焊盘(71)、第二焊盘(72)、第三焊盘(73)、第四焊盘(74),在弹簧组件(4)上形成第一弹簧金属线(76),在框架(2)上形成第一框架金属线(75)。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东南大学,未经东南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1635651.4/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