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驾驶员行为检测方法及装置、安全驾驶提醒方法及装置在审
申请号: | 202111633372.4 | 申请日: | 2021-12-28 |
公开(公告)号: | CN114463725A | 公开(公告)日: | 2022-05-10 |
发明(设计)人: | 李超龙;罗鹏飞;吴子扬 | 申请(专利权)人: | 科大讯飞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6V20/59 | 分类号: | G06V20/59;G06N3/04;G06N3/08 |
代理公司: | 北京布瑞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505 | 代理人: | 宗广静 |
地址: | 230088 安徽***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驾驶员 行为 检测 方法 装置 安全 驾驶 提醒 | ||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驾驶员行为检测方法及装置、安全驾驶提醒方法及装置,涉及图像处理技术领域。该驾驶员行为检测方法包括:基于驾驶员的驾驶图像和驾驶图像对应的人体关键点数据,确定驾驶员的人体整体区域图像和人体面部区域图像;基于人体整体区域图像,确定驾驶员的第一行为识别信息;基于人体面部区域图像,确定驾驶员的第二行为识别信息;基于人体关键点数据、第一行为识别信息和第二行为识别信息,确定驾驶员的行为检测结果。本申请提供的驾驶员行为检测方法,实现了高召回率、高精准率的不良驾驶行为检测,提升了行为检测结果的鲁棒性,从而进一步提高了车辆行驶过程中的安全性。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图像处理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驾驶员行为检测方法及装置、安全驾驶提醒方法及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汽车越来越普及,驾驶安全也成为了人们很关心的问题。根据调查,有25%-50%的车祸是由于驾驶员抽烟、打电话等不良驾驶行为造成;交通事故发生前10分钟内驾驶员存在抽烟、打电话等行为,导致车祸发生的概率比正常驾驶行为高出了4倍,因此在车载系统内加入不良驾驶行为检测以此提醒驾驶员安全驾驶很有必要。然而,如何准确而有效地检测出驾驶员是否存在不良驾驶行为是急需解决的热点问题。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提出了本申请。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驾驶员行为检测方法及装置、安全驾驶提醒方法及装置。
第一方面,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驾驶员行为检测方法,包括:基于驾驶员的驾驶图像和驾驶图像对应的人体关键点数据,确定驾驶员的人体整体区域图像和人体面部区域图像;基于人体整体区域图像,确定驾驶员的第一行为识别信息;基于人体面部区域图像,确定驾驶员的第二行为识别信息;基于人体关键点数据、第一行为识别信息和第二行为识别信息,确定驾驶员的行为检测结果。
结合第一方面,在第一方面的某些实现方式中,人体关键点数据包括手部关键点数据。基于人体关键点数据、第一行为识别信息和第二行为识别信息,确定驾驶员的行为检测结果,包括:基于第一行为识别信息和第二行为识别信息,确定驾驶行为分数;若驾驶行为分数落入预设危险驾驶分数范围,基于手部关键点数据,确定驾驶员对应的手持物体检测信息;基于手持物体检测信息、第一行为识别信息和第二行为识别信息,确定行为检测结果。
结合第一方面,在第一方面的某些实现方式中,基于手部关键点数据,确定驾驶员对应的手持物体检测信息,包括:基于手部关键点数据,确定驾驶员的人体手部区域图像;基于驾驶员的人体手部区域图像,确定驾驶员对应的手持物体检测信息。
结合第一方面,在第一方面的某些实现方式中,基于人体整体区域图像,确定驾驶员的第一行为识别信息,包括:将人体整体区域图像输入人体姿态识别模型,得到第一行为识别信息;基于人体面部区域图像,确定驾驶员的第二行为识别信息,包括:将人体面部区域图像输入人体行为分类模型,得到第二行为识别信息。
结合第一方面,在第一方面的某些实现方式中,人体姿态识别模型用于:基于人体整体区域图像,确定右手关键点和右耳关键点之间的第一距离、右手关键点和左耳关键点之间的第二距离、左手关键点和左耳关键点之间的第三距离以及左手关键点和右耳关键点之间的第四距离;若第一距离、第二距离、第三距离以及第四距离中的至少一个满足预设打电话距离阈值范围,则将第一行为识别信息确定为打电话行为信息。
结合第一方面,在第一方面的某些实现方式中,在将人体面部区域图像输入人体行为分类模型,得到第二行为识别信息之前,该方法还包括:获取多位样本驾驶员各自对应的驾驶图像序列;基于多位样本驾驶员各自对应的驾驶图像序列,生成第一危险驾驶图像集和第一安全驾驶图像集;删除第一安全驾驶图像集中的部分图像,得到第二安全驾驶图像集,以便提高第一危险驾驶图像集对应的样本比例;基于第一危险驾驶图像集和第二安全驾驶图像集训练初始网络模型,得到人体行为分类模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科大讯飞股份有限公司,未经科大讯飞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1633372.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智能氢瓶
- 下一篇:一种自组装超柔性压电传感器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