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智能氢瓶有效
申请号: | 202111633337.2 | 申请日: | 2021-12-29 |
公开(公告)号: | CN114458942B | 公开(公告)日: | 2022-12-06 |
发明(设计)人: | 蔡升弘;林传宜 | 申请(专利权)人: | 海南天宇科技集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17C1/14 | 分类号: | F17C1/14;F17C5/06;F17C13/02;F17C13/04 |
代理公司: | 北京中济纬天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11429 | 代理人: | 王燕燕 |
地址: | 570000 海南省三亚市崖州*** | 国省代码: | 海南;46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智能 | ||
本发明属新能源领域,涉及一种智能氢瓶,包括瓶体和控制器,瓶体上设置有充/释氢管、换热装置,控制器包括压力传感器、温度传感器、电磁阀、流量计和单片机,压力传感器、温度传感器、流量计分别与单片机的输入端电性连接,单片机的输出端与电磁阀电性连接,所述压力传感器、温度传感器设置在瓶体内,所述流量计设置在瓶体的充/释氢管上,所述电磁阀设置在瓶体的充/释氢管上,所述单片机内设置有两个执行模块:一个是氢气加注模块,另一个是释氢检测模块。本发明通过设置氢气加注模块、释氢检测模块等,利用传感器获取瓶内压力和温度信息,通过控制器控制氢气加注过程,同时利用压力信息监测充/释氢过程,为氢瓶的正常使用提供依据。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新能源领域,涉及一种储存装置,具体是一种用于储存氢气、能够进行智能化控制的智能氢瓶。
背景技术
在环境和能源等问题日益突出的背景下,以新技术和新材料为基础、以环保和可再生为特质的新能源越来越得到各国的重视,氢能作为一种零碳的能源形式,具有能量密度大、燃烧热值高、来源广、可压缩、可储存、可再生等特点,已经在新能源领域中脱颖而出,成为各国重点开发的对象。
氢能应用的一个主要方向是氢能燃料,如,作为交通工具的燃料来源。现今,氢气在交通工具,特别是燃料电池汽车上的储存方式以高压气体形式为主,由于氢气自身存在密度小、难液化等特点,存在存储难、高压存储不安全等难题。目前,在氢燃料应用技术中占有重要地位的氢瓶(氢气瓶),虽然经过多次改良,但其改良和设计的方向主要是如何增加储氢能力、提高储氢安全性等。氢瓶在加注、储运和释放三个环节中,由于氢气特有的负焦耳-汤普逊效应以及氢气的快速压缩,会导致氢瓶在氢气加注过程中,其内部温度急剧上升,从而引发安全隐患。氢气在加注过程的安全问题限制着燃料汽车的商业化发展,如何控制氢瓶内部温度、实现氢气安全快速高效加注已成为国内外研究的热点问题。
由于储氢合金在一定温度和压力下能吸收氢气、释放氢气,采用储氢合金来储氢,不仅具有储氢量大、能耗低、工作压力低、使用方便的特点,而且可免去庞大的钢制容器,从而使存储和运输方便而且安全。研究人员根据氢气的特性、储氢合金的特殊性能,通过在氢瓶内设置储氢合金以提高氢瓶储氢量。但在吸氢、释氢的循环过程中会出现储氢合金老化、吸氢容量衰减、释氢不畅等问题,影响氢瓶的正常使用。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智能氢瓶,利用传感器获取瓶内压力和温度信息,通过控制器控制氢气加注时的进气流量,使瓶内温度缓慢上升,避免因氢气加注过快而导致瓶内温度急剧上升引发安全隐患,同时利用压力信息监测充/释氢过程,为氢瓶的正常使用提供依据。
本发明所采用的技术方案:
一种智能氢瓶,包括瓶体,在瓶体上设置有充/释氢管,瓶体外壁设置有提供循环换热介质的换热装置,瓶体内设置有储氢合金,还包括有控制器,控制器包括压力传感器、温度传感器、电磁阀、流量计和单片机,压力传感器、温度传感器、流量计分别与单片机的输入端电性连接,单片机的输出端与电磁阀电性连接,所述压力传感器、温度传感器设置在瓶体内,用于实时采集瓶体内的压力、温度并将压力、温度信息转换成信号输送给单片机;所述流量计设置在瓶体的充/释氢管上,单片机利用流量计获取单位时间内的流量信息并进行累加,最终获得氢气加注时的进气总量或释氢时的出气总量;所述电磁阀设置在瓶体的充/释氢管上,单片机根据设定的阈值调整电磁阀的开启度,从而控制氢气加注时的进气量或释氢时的出气量;所述单片机内设置有两个执行模块:一个是氢气加注模块,另一个是释氢检测模块。不同的过程选择不同的执行模块:加注氢气时选择氢气加注模块,瓶体释放氢气时选择释氢检测模块。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海南天宇科技集团有限公司,未经海南天宇科技集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1633337.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