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双模透视卡口激光一体机在审
| 申请号: | 202111628831.X | 申请日: | 2021-12-28 |
| 公开(公告)号: | CN114299724A | 公开(公告)日: | 2022-04-08 |
| 发明(设计)人: | 殷小强;蔡功;张姗;公慧;朱雪良;龚志广 | 申请(专利权)人: | 航天科工智慧产业发展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G08G1/017 | 分类号: | G08G1/017;H04N5/225;H04N5/235;H04N5/33;G06V40/16;G06V10/147;G06V20/62;H04N5/232;H04N5/265 |
| 代理公司: | 北京市诚辉律师事务所 11430 | 代理人: | 杨帅峰;岳东升 |
| 地址: | 100854 北京市西城区高粱桥***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双模 透视 卡口 激光 一体机 | ||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双模透视卡口激光一体机,涉及电监控技术领域。在能够识别车辆信息的同时,还能对车内人员和车内情况进行观察,提高工作人员的检测效率。该双模透视卡口激光一体机包括壳体和设置在壳体内的彩色摄像机、红外摄像机、激光器、控制单元和图像分析单元;彩色摄像机用于抓拍通过卡口的车辆,并输出触发信号;红外摄像机用于抓拍通过卡口的车辆内的人员;激光器用于对通过卡口的车辆内部进行补光;控制单元能够在接收到彩色摄像机发送的触发信号后,控制红外摄像机和激光器启动;图像分析单元能够获取彩色摄像机抓拍的图像和红外摄像机抓拍的图像,并对双图像进行融合,识别图像中的车辆信息及车内人员信息。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电监控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双模透视卡口激光一体机。
背景技术
目前,在一些特定的场所,例如市区、高速路口,工作人员有时需要确认驾驶员身份与驾驶车辆对应。这就要求工作人员对司乘人员和车辆进行逐一排查。然而,由于现在大部分车辆的窗户上都贴有一层膜作为保护,可见光很难透过车窗贴膜照射进去,即使知道车辆的外信息,也无法看清楚车内实际情况,严重影响了工作人员的工作效率。
发明内容
本申请的实施例提供一种双模透视卡口激光一体机,在能够识别车辆信息的同时,还能对车内人员和车内情况进行观察,提高工作人员的检测效率。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申请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双模透视卡口激光一体机,包括壳体和设置在所述壳体内的彩色摄像机、红外摄像机、激光器、控制单元和图像分析单元;所述彩色摄像机用于抓拍通过卡口的车辆,并输出触发信号;所述红外摄像机用于抓拍通过卡口的车辆内的人员;所述激光器用于对所述通过卡口的车辆内部进行补光;所述控制单元与所述彩色摄像机、所述红外摄像机和所述激光器均电连接;所述控制单元能够在接收到所述彩色摄像机发送的触发信号后,控制所述红外摄像机和所述激光器启动;所述图像分析单元与所述彩色摄像机和所述红外摄像机均电连接;所述图像分析单元能够获取所述彩色摄像机抓拍的图像,以及所述红外摄像机抓拍的图像,并对双图像进行融合,识别图像中的车辆信息及车内人员信息;所述车辆信息包括车牌信息、车型信息和车身颜色信息;所述车内人员信息包括人脸信息。
进一步地,所述车内人员信息还包括行为信息。
进一步地,所述红外摄像机包括镜头、滤光片、红外图像传感器和红外输出单元;所述滤光片设置在所述镜头内;所述红外图像传感器与所述控制单元电连接;所述红外图像输出单元和所述图像分析单元电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控制单元能够控制所述激光器开启频闪模式或爆闪模式。
进一步地,所述红外摄像机的波长为808nm;所述激光器能够发射波长为808nm的红外光。
进一步地,所述彩色摄像机和所述红外摄像机可以独立或同时显示同一辆通过卡口的车辆的信息。
进一步地,所述壳体内设有开口朝上的长方形腔体,所述彩色摄像机、红外摄像机和激光器并排设置在所述壳体的前端,且所述激光器位于彩色摄像机和红外摄像机之间;所述壳体的前侧壁上设有透光区;所述彩色摄像机的镜头、所述红外摄像机的镜头和所述激光器的发射端均暴露在所述透光区。
进一步地,所述透光区包括第一开窗孔、第二开窗孔和第三开窗孔;所述第一开窗孔与所述彩色摄像机的镜头的位置相对应;所述第二开窗孔与所述红外摄像机的镜头的位置相对应;所述第三开窗孔与所述激光器的发射端的位置相对应。
进一步地,所述壳体内设有安装底板,所述安装底板上设有第一支架和分别设置在所述第一支架两侧的第二支架;所述激光器连接在所述第一支架上;所述彩色摄像机和所述红外摄像机分别连接在对应的第二支架上。
进一步地,所述长方形腔体的口部盖设顶板,所述顶板的上方设有遮阳罩。
本申请相比现有技术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航天科工智慧产业发展有限公司,未经航天科工智慧产业发展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1628831.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