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具有加密芯片防伪的电子烟及其烟弹加密的算法在审
| 申请号: | 202111622769.3 | 申请日: | 2021-12-28 |
| 公开(公告)号: | CN114304743A | 公开(公告)日: | 2022-04-12 |
| 发明(设计)人: | 孙典金 | 申请(专利权)人: | 武汉瑞纳捷半导体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A24F40/42 | 分类号: | A24F40/42;A24F40/50;A24F40/46;A24F40/40 |
| 代理公司: | 武汉天领众智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42300 | 代理人: | 蕭光佑 |
| 地址: | 430000 湖北省武汉市东湖新技***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具有 加密 芯片 防伪 电子 及其 算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具有加密芯片防伪的电子烟及其烟弹加密的算法,包括控制电路和加密电路,所述控制电路是由单片机、信号放大电路、电源和ab识别接口组成,且电源的正极通过导线分别与单片机的VCC端和信号放大电路的正极接线端电性连接,本发明涉及电子烟烟弹技术领域。该具有加密芯片防伪的电子烟及其烟弹加密的算法,能够让每一个电子烟烟弹都具有唯一的密钥,不同烟弹密钥不一样,该具有加密芯片防伪的电子烟,通过在烟弹内加设芯片,可有效对正品电子烟的烟弹进行识别和防伪,使用该加密算法可以有效防止烟弹密钥泄露后被抄袭的现象实现一个烟弹一个密钥,不同烟弹,密钥不一样,大大提升了电子烟产品的安全性。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子烟烟弹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具有加密芯片防伪的电子烟及其烟弹加密的算法。
背景技术
电子烟是一种以可充电锂聚合物电池供电驱动的雾化器,透过加热油舱中的烟油产生“蒸汽”供用户吸食,有着与卷烟类似的外观、烟雾、味道和感觉,电子烟主要由烟油(含尼古丁、香精、溶剂丙二醇等)、加热系统、电源和过滤嘴四部分组成,通过加热雾化产生具有特定气味的气溶胶供烟民使用,从广义来说,电子烟是指电子尼古丁递送系统,包括电子烟、水烟筒、水烟笔等多种形式。从狭义来说,电子烟单指外形与卷烟相似的便携式电子烟,虽然电子烟有款式或者牌子,一般电子烟主要由盛放尼古丁溶液的烟管、蒸发装置和电池三部分组成,雾化器由电池杆供电,能够把烟弹内的液态尼古丁转变成雾气,从而让使用者在吸时有一种类似吸烟的感觉,实现“吞云吐雾”,它甚至可以根据个人喜好,向烟管内添加巧克力、薄荷等各种味道的香料。
由于电子烟市场的需求非常大,烟弹的市场需求量非常巨大,电子烟销量在社会上也逐年递增。品质好、品牌好的电子烟,深受消费者的青睐,良好的烟弹占据了很大市场份额,而某些品质差的电子烟销量不好,就有可能冒充、伪造品牌好的电子烟的烟弹供给消费者替代使用,且以价格低的优势吸引消费者,但由于其质量差,消费者在使用中可能出现漏油、烟雾量少、烟油质量差等问题,不仅给消费者带来不良的使用体验,而且也给消费者身体带来了不良的影响,也给电子烟正品企业造成不良的声誉以及市场的损失。
随着烟弹加密和防伪技术上的进步,由于市场上的基本上同一个厂家烟弹的密钥都是相同的,这样一旦厂家的密钥泄露,烟弹很有可能被破解,这防伪芯片很可能失去作用,如何让不同的烟弹拥有不一样的密钥,现在的电子烟烟弹还没有实现这个功能。
发明内容
(一)解决的技术问题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具有加密芯片防伪的电子烟及其烟弹加密的算法,让每一个电子烟烟弹都具有唯一的密钥,不同烟弹密钥不一样,该具有加密芯片防伪的电子烟,通过在烟弹内加设芯片,使用该加密算法可以有效防止烟弹密钥泄露后被抄袭的现象。
(二)技术方案
为实现以上目的,本发明通过以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一种具有加密芯片防伪的电子烟,包括控制电路和加密电路,所述控制电路是由单片机、信号放大电路、电源和ab识别接口组成,且电源的正极通过导线分别与单片机的VCC端和信号放大电路的正极接线端电性连接,所述信号放大电路的负极接线端通过导线与ab识别接口的a接线端电性连接,且信号放大电路的控制端通过导线与单片机的接线端电性连接,所述电源的负极通过导线分别与单片机的GND端和ab识别接口的b接线端电性连接,且单片机的GND端接地。
所述加密电路是由加密单元、发热丝、ONEWIRE协议总线网络系统及与ab识别接口相匹配的AB识别接口组成,且加密单元的一个接线端通过导线与ONEWIRE协议总线网络系统的一个接线端电性连接,所述ONEWIRE协议总线网络系统的另一个接线端通过导线分别与AB识别接口的A接线端和发热丝的一个接线端电性连接,且发热丝的另一个接线端通过导线与AB识别接口的B接线端电性连接,所述加密单元的两个接线端分别通过地线与AB识别接口的AB接线端电性连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武汉瑞纳捷半导体有限公司,未经武汉瑞纳捷半导体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1622769.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