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茵红李林下套种魔芋的栽培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111620480.8 | 申请日: | 2021-12-28 |
公开(公告)号: | CN114208580A | 公开(公告)日: | 2022-03-22 |
发明(设计)人: | 金鑫;曾旭;何翠 | 申请(专利权)人: | 宜宾市农业科学院 |
主分类号: | A01G17/00 | 分类号: | A01G17/00;A01G22/25 |
代理公司: | 成都瑞创华盛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51270 | 代理人: | 辜强 |
地址: | 644000 四川省宜***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茵红李 林下 套种 魔芋 栽培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茵红李林下套种魔芋的栽培方法,包括以下栽培方法:S1:选地;S2:土地处理;S3:施底肥;S4:种芋选择与处理;S5:播种;S6:田间管理;(1):除草;(2):追肥;(3):水分管理;(4):病虫害防治;S7:采收,充分利用了茵红李林下的空间,提高了土地的利用率;利用茵红李林为魔芋提供遮阴环境,减少魔芋病害,促进魔芋生长,提高了魔芋的产量;魔芋的种植减少了茵红李林的杂草,降低了茵红李的维护成本,增加了农民的收益。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林下套种栽培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茵红李林下套种魔芋的栽培方法。
背景技术
魔芋(Amorphophallus konjac)是天南星科魔芋属约170种多年生草本植物的总称,主要分布于东南亚和非洲,中国是魔芋的原产地和起源中心之一。魔芋富含葡甘聚糖,被广泛应用于食品、医药、化工、石油、环保等领域,其加工产品畅销于日本、东南亚、欧美等国家和地区。中国是魔芋生产大国,产区主要集中在湖北、陕西、云南、四川、贵州和重庆等地。
近年来由于国内外市场对魔芋的需求不断加大,魔芋价格节节攀升,越来越多的地区将魔芋作为区域特色经济主导产业之一,种植面积逐步扩大。但是魔芋的生长环境过于苛刻,病害发生严重,最终导致增量不增产。而茵红李为乔木植物,是引进品种中经优化选育成的地方品种,四川省宜宾和卧龙均有分布。茵红李定干为60-80cm,主枝基角在50°-60°,不与魔芋争夺生长空间,茵红李树叶繁多,能为魔芋提供一个遮阴环境。因此,可以在茵红李下种植魔芋。
发明内容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提供一种茵红李林下套种魔芋的栽培方法,充分利用了茵红李林下空间,提高了土地的利用率;利用茵红李林为魔芋提供遮阴环境,减少魔芋病害,促进魔芋生长,提高了魔芋的产量;魔芋的种植减少了茵红李林的杂草,降低了茵红李的维护成本,增加了农民的收益。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茵红李林下套种魔芋的栽培方法,包括以下栽培方法:
S1:选地;
S2:土地处理;
S3:施底肥;
S4:种芋选择与处理;
S5:播种;
S6:田间管理;
(1):除草;(2):追肥;(3):水分管理;(4):病虫害防治;
S7:采收。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在S1步骤中,选择坡度≤ 30°,土壤疏松、土层较厚、排水性好、水源充足,pH6.5-7.5的茵红李林为种植地,茵红李种植的株行距为2.5-3m×4-5m,种植密度为40-55株/亩。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在S2步骤中,冬季全面翻耕林地,翻耕深度30cm,春后翻犁整细,进行土壤消毒和杀虫,所用药剂为18%二氧化氯1000倍液和3%辛硫磷颗粒1.5kg/亩,按1-1.2m 宽的墒面起垄做畦,垄高30cm,沟宽30cm。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在S3步骤中,垄面开2条种植沟,沟宽20-30cm,深10-15cm,沟中施入底肥,亩施有机肥 600-1500kg,15-5-25高钾复合肥30kg,盖细土3-5cm。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在S4步骤中,选择充分脱水、芽窝小、顶芽粗壮、表面光滑、无损伤、无腐烂、无霉变、无冻伤,重50-200g的魔芋作为种芋(其中实施例为远杂1号魔芋)。种芋用汰腐净375倍液浸种半小时后,晾晒2-3天,种植前用质量分数为 2%的多元消毒粉拌种处理。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宜宾市农业科学院,未经宜宾市农业科学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1620480.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果树修整装置
- 下一篇:升降式基坑施工平台及其使用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