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多相复合高强高韧低密度钢及制备方法有效
| 申请号: | 202111620047.4 | 申请日: | 2021-12-27 |
| 公开(公告)号: | CN114480988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1-06 |
| 发明(设计)人: | 武会宾;刘金旭;何金珊;王西涛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科技大学 |
| 主分类号: | C22C38/58 | 分类号: | C22C38/58;C22C38/06;C22C38/48;C21D8/02 |
| 代理公司: | 北京市广友专利事务所有限责任公司 11237 | 代理人: | 张仲波 |
| 地址: | 100083***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多相 复合 高强 高韧低 密度 制备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一种多相复合高强高韧低密度钢及制备方法,属于金属材料及冶金的技术领域。所述多相复合高强高韧低密度钢化学成分按质量百分比计为:1.05‑1.10wt.%C、27.0‑28.0wt.%Mn、10.3‑11.0wt.%Al、3.0‑3.5wt.%Cr、0‑3.6wt.%Ni、0.02‑0.04wt.%Nb、S≤0.01%、P≤0.005%,余量为Fe及不可避免的杂质。所述制备方法为按成分配比冶炼并浇铸,均质化处理后锻造成方坯,之后均质化处理后多道次热轧和水冷,固溶处理得到。本发明通过对微合金化元素成分和含量的选择以及制备方式,获得了一种低成本高效率的多相复合高强高韧低密度钢及制备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金属材料及冶金的技术领域,涉及一种多相复合高强高韧低密 度钢及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通常高强度低密度钢的设计方案是通过合理的Mn、Al、C合金元素配比, 随后进行固溶或时效处理得到奥氏体基体和弥散分布的纳米级κ碳化物。然 而,κ碳化物对低密度钢的性能影响很大,虽然可以增加强度,但是同时也会 增大材料的脆性。
目前,虽然有通过添加合金元素和调解制备方法来得到低密度钢,但是所 得的低密度钢不仅密度较高,而且延伸率较低,相结构多为析出强化相,不能 很好的匹配,故而现有制备的高强度低密度钢的塑韧性较差,组织结构中的相 结构搭配不合理。
例如:中国专利CN 106244927 A公开了一种低密度超高强度钢,通过复 合添加Nb和Mo析出细小弥散的NbMoC相,协同κ-碳化物进行析出强化, 拉伸强度达1350MPa以上,延伸率达10%以上,密度为6.8-7.0g/cm3;其中的 组织结构为奥氏体基体、κ-碳化物和NbMoC相,不能大幅度提升延伸率和进 一步降低钢材密度。
中国专利CN 107841691 A公开了一种750MPa级超高强度Fe-Mn-Al-C系 轻质铸钢,所得的铸钢从其实施例可以看出抗拉强度在756-768MPa,屈服强 度在713-731MPa,断后延伸率在15.03-20.05%,密度在6.84-6.95g/cm3;其中 合金元素复杂、成本高,虽然经过固溶处理和时效处理,但是组织结构为铸态 组织,密度较高和断后延伸率较低。
中国专利CN 109628850 A公开了一种多用途全奥氏体低密度钢,,该钢的 密度为7.0-7.4g/cm3,组织类型为全奥氏体+纳米级VC和MoC析出相,抗拉 强度可达到1300MPa,屈服强度可达到1100MPa,延伸率可达到25%,面缩 率可达到45%,-40℃V缺口低温冲击韧性可达到35J;虽然抗拉强度和屈服 强度较高,但是低温冲击韧性并不高,且相结构中的钒元素和钼元素成本较高, 铝元素含量较低,不能很好的起到降低成本、密度和提高塑韧性的作用。
发明内容
本发明解决的技术问题是现有奥氏体低密度钢的密度降低幅度不大,微合 金化元素成分选择复杂,成本高;热处理形成的相结构不能很好的协同提高钢 材的强韧性,相成分不好控制。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多相复合高强高韧低密度钢,所述多相复合高强高韧低密度钢化学成 分按质量百分比计为:1.05-1.10wt.%C、27.0-28.0wt.%Mn、10.3-11.0wt.%Al、 3.0-3.5wt.%Cr、0-3.6wt.%Ni、0.02-0.04wt.%Nb、S≤0.01%、P≤0.005%,余量 为Fe及不可避免的杂质。
各化学元素在钢中的作用如下:
C:碳是奥氏体形成和稳定化元素,不仅起间隙固溶强化作用,还在钢中 与Mn和Al元素形成κ碳化物,对钢的强韧性有较大影响;本发明设定的C 含量为1.05-1.10%。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科技大学,未经北京科技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1620047.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