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实现水下无人航行器快速捕捉牵引的装置有效
| 申请号: | 202111617848.5 | 申请日: | 2021-12-27 | 
| 公开(公告)号: | CN114455034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7-14 | 
| 发明(设计)人: | 熊传志;江国金;方勇;胡必文 | 申请(专利权)人: | 宜昌测试技术研究所 | 
| 主分类号: | B63C11/52 | 分类号: | B63C11/52;B63B27/36 | 
| 代理公司: | 北京理工大学专利中心 11120 | 代理人: | 杨潇 | 
| 地址: | 443003 湖***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实现 水下 无人 航行 快速 捕捉 牵引 装置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实现水下无人航行器快速捕捉牵引的装置,包括撑杆、接头、U型杆、引导杆及牵引绳;撑杆通过接头与U型杆封闭端固定连接,所述引导杆两端活动连接在U型钩开放端,将U型杆封闭;所述牵引绳固定在引导杆一端;通过撑杆的往复运动,引导杆两端与U型杆依次完成脱开、连接,引导牵引绳对拖曳环的环绕。本发明无需人员下水,能够安全可靠实现UUV捕捉及牵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水下无人装备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实现水下无人航行器快速捕捉牵引的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水下无人航行器(UUV)在军用和民用市场应用前景广阔,呈现出井喷态势。如何更好地发挥UUV的最大效能,解决使用过程中用户的痛点是关键。UUV在回收过程中,如何安全可靠地牵引至回收码头,目前还需要依靠潜水员下水进行捕捉,存在较大人员安全隐患。为解决该难题,经过对原理推敲及方案研讨,同步设计加工了两套捕捉装置并结合UUV在试验现场进行使用,通过对使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改进优化,彻底解决了对UUV的拖曳环快速捕捉并实现牵引这一关键技术。该装置是一套精密机械装置,具有结构形式简单、巧妙、成本低廉等优势,利于该技术工程化应用。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实现水下无人航行器快速捕捉牵引的装置,无需人员下水,能够安全可靠实现UUV捕捉及牵引。
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实现水下无人航行器快速捕捉牵引的装置,包括撑杆、接头、U型杆、引导杆及牵引绳;
所述撑杆通过接头与U型杆封闭端固定连接,所述引导杆两端活动连接在U型钩开放端,将U型杆封闭;所述牵引绳固定在引导杆一端;
通过撑杆的往复运动,引导杆两端与U型杆依次完成脱开、连接,引导牵引绳对拖曳环的环绕。
进一步地,所述U型杆开放端一端固定有导向座,另一端固定定位座;所述导向座为弯钩,向U型杆内部弯折;所述定位座为Y型杆。
进一步地,所述引导杆包括夹板Ⅰ、夹板Ⅱ及连接件;
所述夹板Ⅰ与夹板Ⅱ平行设置,并通过连接件固定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撑杆为空心管,直径30mm-40mm,杆长不超过3000mm。
进一步地,所述牵引绳采用φ8-10mm的高强度凯夫拉绳索。
有益效果:
1、本发明通过撑杆的往复运动,引导杆两端与U型钩依次完成脱开、连接,引导牵引绳对拖曳环的环绕,对比已有技术,能够可靠、快速地实现UUV捕捉及牵引,具备安全、快速和便捷的效果。
2、本发明引导杆由两个夹板构成,两个夹板之间有较大的空间,便于与导向座和定位座挂接配合。
3、本发明的撑杆考虑了人机工程和轻量化设计,采用空心管,直径30mm-40mm,杆长不超过3000mm,满足操作者使用方便的需求。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使用过程中导入拖曳环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使用过程中退出拖曳环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的引导杆结构示意图。
其中,1-撑杆、2-接头、3-U型杆、4-导向座、5-引导杆、6-定位座、7-牵引绳、8-夹板Ⅰ、9-夹板Ⅱ、10-垫柱、11-螺钉。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并举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详细描述。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宜昌测试技术研究所,未经宜昌测试技术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1617848.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