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地震成果数据吸收补偿定量分析评价方法在审
| 申请号: | 202111604994.4 | 申请日: | 2021-12-24 |
| 公开(公告)号: | CN114791628A | 公开(公告)日: | 2022-07-26 |
| 发明(设计)人: | 王强 | 申请(专利权)人: | 王强 |
| 主分类号: | G01V1/30 | 分类号: | G01V1/30 |
| 代理公司: | 哈尔滨东方专利事务所 23118 | 代理人: | 曹爱华 |
| 地址: | 518000 广东省***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地震 成果 数据 吸收 补偿 定量分析 评价 方法 | ||
本发明涉及的是一种地震成果数据吸收补偿定量分析评价方法,它包括:步骤一、计算地震成果数据的振幅谱系数a;步骤二、计算地震成果数据的能量衰减斜率b;步骤三、计算地震成果数据的相关度系数c;步骤四、计算地震成果数据的信噪比SNR;步骤五、计算地震成果数据吸收补偿评价值ɛ,通过评价值ɛ的大小,评价吸收补偿的合理性,若ɛ0时,表示吸收补偿为欠补偿,存在补偿不足情况,当0ɛ0.5时,表示吸收补偿为过补偿,存在补偿过度情况,当ɛ0.5或等于0.5时,表示吸收补偿为合理的。本发明吸收补偿评价值计算简单,可以快速应用于叠后成果数据吸收补偿的定量分析评价。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的是地震勘探中反射地震资料处理技术领域,具体涉及的是一种 地震成果数据吸收补偿定量分析评价方法。
背景技术:
地下介质具有粘弹性,地震波在地下介质中传播时,会发生能量的吸收衰 减,表现为地震波振幅变弱,同相轴变粗,进而会导致地震成果数据的分辨率 严重降低,极大限制了地震成果数据在油气勘探开发中的使用范围。针对地震 成果数据面临的能量吸收衰减问题,已发展了很多吸收补偿方法,比如反Q滤 波法、Q偏移法等,通过这些吸收补偿方法,可以对地震成果数据进行一定程 度的吸收补偿处理,但经过该处理后的地震成果数据的吸收补偿是否合理,目 前多通过剖面对比与频谱分析等常规方法进行定性分析评价,现有方法选用的 评价指标单一,评价结果易受信噪比、时窗选取范围等外部因素干扰,具有较 强不稳定性,当前针对地震成果数据吸收补偿能够进行定量分析评价的方法较 少。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地震成果数据吸收补偿定量分析评价方法,这种 地震成果数据吸收补偿定量分析评价方法用于解决现有方法评价指标单一、结 果不稳定,无法对地震成果数据的吸收补偿进行多因素综合、定量分析评价的 问题。
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这种地地震成果数据吸收补 偿定量分析评价方法:
步骤一、计算地震成果数据的振幅谱系数a;
对地震成果数据吸收补偿前后的同一时窗作归一化振幅频谱分析,基于频 谱形态、高低频展布特征、主频与带宽信息,从频谱的角度去判定吸收补偿的 合理性,a为主频移动值f与带宽band的乘积,即a=f×band,f是地震成果数 据吸收补偿前后主频移动值,band是吸收补偿后的带宽,band为振幅谱纵坐标 为0.2时的高频与低频差值;
步骤二、计算地震成果数据的能量衰减斜率b;
对地震道从浅至深采用广义S变换作时频分析,时频谱横向上分析高频能 量的补偿情况,纵向上分析中深层能量的恢复情况,b定义为能量衰减斜率,定 义地震道长度为T秒,采样间隔为sam,则采样点数n=T/sam,对于某地震道第 u个采样点,u∈[0,n),它的时间深度表示为tu=u×sam,它对应的能量衰减斜率表 示为该采样点对应的时频谱主频Fu与后一个相邻采样点对应的时频谱主频Fu+1之差,记为bu=Fu+1-Fu,则该地震道的能量衰减斜率表示为地震数据无吸收衰减时b=1,完全吸收衰减时b=0, 欠补偿时为负值,其他情况取正值;
步骤三、计算地震成果数据的相关度系数c;
统计地震成果数据浅层的主频为fmain,利用主频为fmain的雷克子波生成人工 合成地震记录,将吸收补偿后的地震成果数据与该人工合成地震记录作互相关 计算,求取相关度系数,记为c;
步骤四、计算地震成果数据的信噪比SNR;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王强,未经王强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1604994.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数据显示系统、数据中继设备、数据中继方法、数据系统、接收设备和数据读取方法
- 数据记录方法、数据记录装置、数据记录媒体、数据重播方法和数据重播装置
- 数据发送方法、数据发送系统、数据发送装置以及数据结构
- 数据显示系统、数据中继设备、数据中继方法及数据系统
- 数据嵌入装置、数据嵌入方法、数据提取装置及数据提取方法
- 数据管理装置、数据编辑装置、数据阅览装置、数据管理方法、数据编辑方法以及数据阅览方法
- 数据发送和数据接收设备、数据发送和数据接收方法
- 数据发送装置、数据接收装置、数据收发系统、数据发送方法、数据接收方法和数据收发方法
- 数据发送方法、数据再现方法、数据发送装置及数据再现装置
- 数据发送方法、数据再现方法、数据发送装置及数据再现装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