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节能型溶铜罐及溶铜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111596488.5 | 申请日: | 2021-12-24 |
公开(公告)号: | CN114134557A | 公开(公告)日: | 2022-03-04 |
发明(设计)人: | 朱宁;殷勇;王鸿国;张平;孙涛;陈超 | 申请(专利权)人: | 铜陵市华创新材料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25D21/18 | 分类号: | C25D21/18;C25D21/14;C25D1/04 |
代理公司: | 铜陵市嘉同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4186 | 代理人: | 吴晨亮 |
地址: | 244000 安徽省铜陵***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节能型 溶铜罐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节能型溶铜罐及溶铜方法,包括:内置喷淋头的溶铜罐(1),所述溶铜罐底部分别连通有缓冲槽(2)和沉降槽(3),所述缓冲槽通过循环泵(4)与喷淋头连通,所述溶铜罐的顶部开设有酸雾抽风口(5),所述沉降槽与酸雾抽风口连通。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利用含有氧气的酸雾输入缓冲槽内,再由缓冲槽输入溶铜罐内,最后由酸雾抽风口抽走,形成小循环,铜变硫酸铜是放热反应,随着铜的不断溶解,温度会不停上升,因此不需要输入蒸汽。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解铜箔生产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溶铜罐及溶铜方法。
背景技术
溶铜工序也称为电解液制备,是电解铜箔生产的第一道工序,目的是将铜料溶解成硫酸盐溶液,以供给原箔生产工序。为了达到金属铜的溶解,生产上一般采用氧化溶解的方法:溶铜一般分为常压溶铜和高压溶铜。所谓高压溶铜就是向溶铜罐内通入氧气,随着氧的压力升高,使铜的氧化趋势增大,从而达到铜的快速溶解。高压溶铜的特点是铜的溶解速度快,效率高,但是设备复杂,投资较大。在电解铜箔生产工艺中,一般都采用在常压下溶铜的方法。常压溶铜一般是低温溶铜。低温溶铜的特点是需要输蒸汽,补液量大,罐内温度在52℃-55℃,溶铜速度120KG/小时。
在电解铜箔制造过程中,溶铜尾气量较大,需要用鼓风机对溶铜罐内鼓风,同时需要在溶铜罐顶部对溶铜罐抽风,这样抽风量较大,不仅仅浪费用电,还需增加处理塔的体积,占用较多用地浪费空间,控制不好时还会严重影响溶铜速度,一边提高蒸汽量给溶铜罐加热,一边在污液槽用冷却板换给电解液降温现象经常出现。
中国发明专利公告号CN105040040B公开了一种高效节能溶铜系统,通过特殊结构的喷淋装置,交替喷淋方式使铜料与氧气及硫酸溶液充分接触反应,从而使溶铜反应速度得到大幅度的提升,但依然是属于低温溶铜,需要输入蒸汽。
又如中国发明专利公告号CN1182278C公开了电解铜箔生产中溶铜的生产方法,溶铜罐密封,罐体上部的气体泵回罐体底部的溶铜液中循环使用,并向罐体加入反应需要的氧气。这是属于高压溶铜的方法,不属于本申请的技术路线。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现有的常压溶铜方法,溶铜罐尾气抽风量较大,为此提供一种可以降低抽风量和电机功率的节能型溶铜罐及溶铜方法。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一种节能型溶铜罐,包括:内置喷淋头的溶铜罐,所述溶铜罐底部分别连通有缓冲槽和沉降槽,所述缓冲槽通过循环泵与喷淋头连通,所述溶铜罐的顶部开设有酸雾抽风口,所述沉降槽与酸雾抽风口连通。
上述方案的改进是所述沉降槽的出口与污液槽连通,所述污液槽的出口接入在缓冲槽和循环泵之间。
上述方案中所述缓冲槽的入口接入有溶铜罐回流液和生箔机回流液。
上述方案中所述污液槽的出口接入有底阀。
一种节能型溶铜罐免蒸汽的溶铜方法,包括以下步骤:(1)、确定溶铜速度:在电解液的循环量稳定的前提下,进液量控制在3-5方/小时,保证溶铜罐内的温度在65℃-75℃之间,溶铜罐的铜浓度为120克/升;(2)、根据溶铜速度来计算溶铜氧化需氧量,设溶铜速度为M,空气含氧量为O,0.9804为折算系数,则溶铜氧化需氧量=M/O/0.9804;(3)、根据溶铜速度和溶铜氧化需氧量来进行溶铜,无需输入蒸汽。
上述方案中所述溶铜罐内的温度夏季在65℃-70℃,冬季在70℃-75℃。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将污液槽内开设有风口,空气由此进入污液槽,再由污液槽进入沉降槽,由沉降槽输入溶铜罐内,最后由酸雾抽风口抽走,形成小循环,同时通过控制进液量和温度来提高溶铜速度,溶铜速度满足不输入蒸汽来维持溶铜罐内热量的条件,因此不需要输入蒸汽。还减少了铜粉在溶铜罐沉积的机会,减少清理铜粉的停机和人工;降低了铜粉对喷淋泵机封的损害。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铜陵市华创新材料有限公司,未经铜陵市华创新材料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1596488.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