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羧甲司坦雾化吸入用溶液制剂及其制备方法在审
| 申请号: | 202111596181.5 | 申请日: | 2017-11-08 |
| 公开(公告)号: | CN114796168A | 公开(公告)日: | 2022-07-29 |
| 发明(设计)人: | 张保献;胡杰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盈科瑞创新药物研究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A61K9/72 | 分类号: | A61K9/72;A61K47/18;A61K47/02;A61K31/198;A61P11/00;A61P11/10 |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 地址: | 102299 北京市昌平区科技***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羧甲司坦 雾化 吸入 溶液 制剂 及其 制备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含有羧甲司坦的雾化吸入用溶液制剂及其制备方法,单剂量的羧甲司坦雾化吸入用溶液制剂包括以下组分:20‑120mg羧甲司坦或其盐和/或其水合物(以游离羧甲司坦计)、0.1‑5mg金属络合剂、适量的pH调节剂及注射用水。本发明制备的含有羧甲司坦的雾化吸入用溶液制剂,具有高效、低毒、稳定性好、安全度高的特点,特别是极大地降低了患者用药的肝肾毒性。
本申请作为发明专利,申请号201711089083.6、发明名称为“一种羧甲司坦雾化吸入用溶液制剂及其制备方法”的分案申请提出。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药物制剂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羧甲司坦雾化吸入用溶液制剂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由于人口密集、吸烟人群较多及环境污染等因素,近年来呼吸系统疾病的发病率及病死率均居高不下,据美国统计学年鉴的数据,在所有的死因归类中,与呼吸道相关疾病(不包括肿瘤)的死因排位从1970年的第10位上升到1991年的第4位(慢性阻塞性肺病)及第8位(肺炎、流感及其上呼吸道感染),而我国呼吸系统疾病的发病率在任何年龄组均占多种疾病之首。这一问题日益引起人们的重视,因此治疗呼吸系统疾病的药物(简称呼吸药)的开发也成为药物研究的重要研发领域。
咳嗽、咯痰是临床上呼吸系统疾病常见的症状,过于频繁的剧咳,不仅增加患者的痛苦,影响休息和睡眠,增加体力消耗,甚至促进病症的发展,产生其他并发症,如肺炎、慢性咽炎、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扩张、肺脓肿与空洞型肺结核等。此时除针对呼吸系统疾病对症下药治疗外,还需适当应用镇咳祛痰药,以缓解咳嗽。应用镇咳药只是缓解症状,根本的是要针对咳嗽的病因治疗。大多数的咳嗽是由炎症介质如气管炎、哮喘、肺炎和肺肿瘤等病症时过量释放的介质所引起;故还需针对病情使用祛痰药。
目前常用的祛痰药多是以中枢性镇咳药可待因或氢溴酸右美沙芬与祛痰药愈创木酚甘油醚为有效成份的复方化学药物。右美沙芬作用与可待因相似或较强,2005年6 月,美国FDA发布公告指出,右美沙芬不当使用可能造成死亡或者其他负面作用,比如大脑损伤、失去意识和心律不齐等。
羧甲司坦用于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等疾病引起的痰液粘稠、咳痰困难和痰阻塞气管等病的治疗,主要作用于支气管腺体的分泌,使低粘度的唾液粘蛋白分泌增加,高粘度的岩藻粘蛋白产生减少,因而使痰液的粘稠性降低而易于咳出。专利 CN104511025A公开了一种羧甲司坦口服溶液及其制备方法,用于治疗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等疾病引起的痰液粘稠或咳痰困难。该口服溶液包含2%-10%的羧甲司坦、氢氧化钠、抗氧化剂、溶液稳定剂组合和矫味剂,其pH值为6.0-7.5。该羧甲司坦用氢氧化钠溶液成盐后溶于水中,然后加入抗氧化剂、溶液稳定剂组合和矫味剂,经搅拌、定容、过滤、罐装和灭菌后制得,但口服液服用量大,肝肾代谢较多,容易造成器官损伤,到达靶器官的药量较少,且起效较慢。
发明内容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羧甲司坦雾化吸入用溶液制剂,用于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等疾病引起的痰液粘稠、咳痰困难和痰阻塞气管等病的治疗。该制剂由口鼻直接吸入,避免了肝脏的首过效应及胃肠道的破坏与降解,并且大大减少了由肝肾对药物的代谢过程,极大降低了对患者的器官损伤。本发明吸入用溶液制剂弥补了目前国内市场上的空白,提供了一种羧甲司坦新型安全有效的给药制剂及给药方式。
本发明的第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羧甲司坦雾化吸入用溶液制剂,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羧甲司坦的雾化吸入用溶液制剂,主要包括以下成分:羧甲司坦、其盐和/或其水合物、金属络合剂、pH调节剂及注射用水。
所述制剂还包括一种或多种适用于肺部给药的药用辅料,所述药用辅料可以包括抗氧化剂、表面活性剂等。
所述制剂单剂量为:20-120mg羧甲司坦或其盐和/或其水合物(以游离羧甲司坦计)、 0.1-5mg金属络合剂、适量的pH调节剂及注射用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盈科瑞创新药物研究有限公司,未经北京盈科瑞创新药物研究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1596181.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