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数据传输方法、装置及设备在审
申请号: | 202111584663.9 | 申请日: | 2021-12-22 |
公开(公告)号: | CN116347268A | 公开(公告)日: | 2023-06-27 |
发明(设计)人: | 苏长征;刘天铸;伍兵 | 申请(专利权)人: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4Q11/00 | 分类号: | H04Q11/00;H04L41/0896 |
代理公司: | 北京亿腾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309 | 代理人: | 刘辰雷;陈霁 |
地址: | 518129 广东***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数据传输 方法 装置 设备 | ||
本申请涉及通信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数据传输方法、装置及设备。该方法包括:第一设备通过第一光通道向第二设备发送第一数据的第一光信号,以及通过第二光通道向第二设备发送第一数据的第二光信号,使得第一设备能够按照第一带宽向第二设备发送第一数据;当第一光通道性能劣化或失效时,第一设备通过第二光通道,向第二设备发送第二数据的第三光信号,使得第一设备能够按照第二带宽向第二设备发送第二数据,其中,第二带宽不小于第一带宽。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通信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数据传输方法、装置及设备。
背景技术
在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5th Generation Mobile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5G)、超高清电视业务、增强现实(Augmented Reality,AR)业务、虚拟现实业务等对大带宽的需求驱动下,光通信和数据通信设备的发展趋势是容量越来越大,端口数量越来越多,端口速率越来越高。以数据交换机为例,当前盒式交换机的交换容量已达到12.8Tbps。随着业务带宽的持续增长,在未来几年内盒式交换机的容量预计需要支持100Tbps以上的超高容量。
采用传统的可插拔光模块架构已经很难支持如此高的容量。标准组织光互联网论坛(Optical Internetworking Forum,OIF)已经在开始制定基于光电合封(Co-PackageOptics,CPO)的51.2Tbps交换芯片架构、3.2Tbps光电合封模块(Co-Package OpticsModule,CPOM)等相关标准。其中,在这些标准中,光模块设置在交换机内部。交换机在投入使用后,极难对光模块进行现场更换。由此,对光模块的可靠性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发明内容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数据传输方法、装置及设备,可以保障或提高数据传输业务的稳定性。
第一方面,提供一种数据传输方法,应用于第一设备,所述第一设备和第二设备之间具有第一光通道和第二光通道,所述第一光通道的第一电光转换模块和所述第二光通道的第二电光转换模块设置在所述第一设备中,所述方法包括:所述第一设备通过所述第一光通道向所述第二设备发送第一数据的第一光信号,以及通过所述第二光通道向所述第二设备发送所述第一数据的第二光信号;其中,所述第一电光转换模块用于按照第一编码格式,将所述第一数据中的一部分数据的电信号调制为所述第一光信号,所述第二电光转换模块用于按照第二编码格式,将所述第一数据中的另一部分数据的电信号调制为所述第二光信号,使得所述第一设备能够按照第一带宽向所述第二设备发送所述第一数据;当所述第一光通道性能劣化或失效时,所述第一设备通过所述第二光通道,向所述第二设备发送第二数据的第三光信号;其中,所述第二电光转换模块用于按照第三编码格式,将所述第二数据的电信号调制为所述第三光信号,使得所述第一设备能够按照第二带宽向所述第二设备发送所述第二数据,其中,所述第三编码格式为相对于所述第二编码格式的高阶编码格式,所述第二带宽不小于所述第一带宽。
其中,第一光通道也可以称为第一光通道集合,可以包括一个或多个光通道,其中,每个光通道对应有第一电光转换模块,不同光通道对应不同的第一电光转换模块。
第二光通道也可以称为第二光通道集合,可以包括至少一个光通道,其中,每个光通道对应有第二电光转换模块,不同光通道对应不同的第二电光转换模块。
该方法可以在部分光通道性能劣化或失效时,通过调整余下光通道的编码格式,使得数据传输的带宽不变或变大,从而保障了数据传输业务的稳定性。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方法还包括:当所述第一光通道性能劣化或失效时,所述第一设备从所述第二设备接收第一指示,所述第一指示包括所述第三编码格式的指示,所述第三编码格式的指示用于指示所述第一设备按照所述第三编码格式,调制将要通过所述第二光通道发送的数据。
也就是说,在该实现方式中,第二设备可以在检查到第一光通道性能发生了劣化或失效时,向第一设备指示第三编码格式,以便第一设备将第二光通道的编码格式切换为第三编码格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华为技术有限公司,未经华为技术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1584663.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