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陶瓷生坯回收系统及其工作方法在审
| 申请号: | 202111582223.X | 申请日: | 2021-12-22 |
| 公开(公告)号: | CN114309017A | 公开(公告)日: | 2022-04-12 |
| 发明(设计)人: | 梁海果;严苏景 | 申请(专利权)人: | 广东博晖机电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B09B3/38 | 分类号: | B09B3/38;B09B3/35;B02C19/00;B02C17/10;B02C21/00;B02C23/14;B09B101/60 |
| 代理公司: | 广州市南锋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44228 | 代理人: | 高崇;王显祺 |
| 地址: | 526238 广***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陶瓷 生坯 回收 系统 及其 工作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陶瓷生坯回收系统及其工作方法,包括初次二分筛装置、破碎机构、三分筛装置、加工装置和配料装置,所述初次二分筛装置的两个出口分别与破碎机构和配料装置连接,所述初次二分筛装置用于接收粒径不一的生坯料并筛选出两种粒径尺寸的物料按由小至大顺序分别转送至配料装置和破碎机构;所述三分筛装置的入口与破碎机构的出口连接且所述三分筛装置的三个出口分别与配料装置、破碎机构和加工装置连接,所述三分筛装置用于接收经破碎机构破碎后的物料并筛选出三种粒径的物料按由小至大顺序分别转送至配料装置、破碎机构和加工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陶瓷砖生产废料回收的技术领域,尤其是指一种陶瓷生坯回收系统及其工作方法。
背景技术
在陶瓷砖生产制造中,陶瓷粉料通过布料、压制等步骤制造出砖坯,由于砖坯四周边缘易松散或缺口,因此需要对砖坯边角进行裁切整形,从而产生生坯废料。针对这部分生坯废料主要包括以下处理方式:1.直接处理后废弃,这种处理方式虽然简便,但是造成了原材料的过多浪费且存在有一定的环境污染,成本高、污染大;2.借助回收设备对生坯废料进行回收,回收设备目前采用的将生坯废料破碎成粉,再抽至布料机重新布料,缺少对粉料粒径的筛选,从而导致布料机中混入过多不符合粒径要求的粉料,影响砖坯的质量。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高效可靠的生坯回收系统及其工作方法。
为了实现上述的目的,本发明所提供的一种陶瓷生坯回收系统,包括初次二分筛装置、破碎机构、三分筛装置、加工装置和配料装置,所述初次二分筛装置的两个出口分别与破碎机构和配料装置连接,所述初次二分筛装置用于接收粒径不一的生坯料并筛选出两种粒径尺寸的物料按由小至大顺序分别转送至配料装置和破碎机构;所述三分筛装置的入口与破碎机构的出口连接且所述三分筛装置的三个出口分别与配料装置、破碎机构和加工装置连接,所述三分筛装置用于接收经破碎机构破碎后的物料并筛选出三种粒径的物料按由小至大顺序分别转送至配料装置、破碎机构和加工装置。
进一步,所述加工装置为造粒机构和二次二分筛装置,其中,所述二次二分筛装置的入口与造粒机构的出口连接,所述造粒机构用于接收经三分筛装置筛选出的物料进行造粒处理;所述二次二分筛装置用于接收经造粒机构造粒后的物料并筛选出符合粒径要求的物料转送至配料装置。
进一步,所述二次二分筛装置的两个出口分别与配料装置和破碎机构连接,其中,所述二次二分筛装置将造粒后的物料筛选出两种粒径的物料按由小至大顺序分别转送至配料装置和破碎机构。
进一步,所述加工装置为化浆机构,其中,所述化浆机构用于接收经三分筛装置筛选出的物料进行化浆处理。
进一步,所述加工装置为球磨机构,其中,所述球磨机构用于接收经三分筛装置筛选出的物料进行球磨处理。
进一步,还包括用于与配料装置连接的混料机构。
一种陶瓷生坯回收系统的工作方法,包括有以下步骤:
步骤S1:生坯料投入初次二分筛装置中进行初次筛选,从而筛选出两种粒径尺寸的物料,并且这两种物料按由小至大顺序分别转送至配料装置和破碎机构中;
步骤S2:破碎机对接收的物料进行破碎处理,随后将破碎后的物料转送至三分筛装置;
步骤S3:三分筛装置将破碎后的物料筛选出三种粒径尺寸的物料,并且这三种物料按由小至大顺序分别转送至配料装置、破碎机构和加工装置中;
步骤S4:破碎机构将来自步骤 S1和步骤S3的物料进行混合破碎处理,随后将破碎后的物料再次转送至三分筛装置,循环重复步骤S3;加工装置对接收的物料进行相应的加工处理;
在上述步骤S1-S4期间,配料装置将接收到的物料进行储存并按需配料。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广东博晖机电有限公司,未经广东博晖机电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1582223.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