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余热回收利用装置在审
| 申请号: | 202111571546.9 | 申请日: | 2021-12-21 |
| 公开(公告)号: | CN114216117A | 公开(公告)日: | 2022-03-22 |
| 发明(设计)人: | 王建军;杨晓;刘畅;刘辉;廖军;王姗姗;谢伟军;谢龙军;杨文彪;蒲兰涛 | 申请(专利权)人: | 桂林南药股份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F22D11/06 | 分类号: | F22D11/06;F22D1/00;F24D17/00 |
| 代理公司: | 北京轻创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12 | 代理人: | 王澎 |
| 地址: | 541004 广西壮*** | 国省代码: | 广西;45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余热 回收 利用 装置 |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余热回收利用装置,包括冷凝水输入组件、用于对冷凝水进行汽水分离的汽水分离部件、用于对分离后的蒸汽进行处理的蒸汽处理部件、用于对分离后的冷凝水进行处理的冷凝水处理组件和污水站。本发明减少了蒸汽产生量,从而达到减少天然气使用量,节约了天然气能源,通过冷凝水处理组件和污水站实现了对冷凝水的二次利用,延长了锅炉使用寿命,降低了锅炉排烟温度,提高了蒸汽生产气汽比,节约了蒸汽生产成本,有效地提高了能源的利用效率,产生了较大的经济效益,实现了对冷凝水回收利用的目的。
技术领域
本发明主要涉及锅炉回收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余热回收利用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在燃气锅炉燃烧后会产生大量的冷凝水,若该股冷凝水直接排放,导致了能源浪费的同时,由于冷凝水热值较高,会对环境造成极大的破坏和污染,也不利于环境的保护,更是一种热能源浪费;若将该股冷凝术回收作为产蒸汽软水,经检测,如该水质不符合锅炉进水要求,对锅炉本体造成影响,缩减锅炉使用寿命,得不偿失,而根据冷凝水水质不稳定、pH不稳定、硬度大的特点,若直接将冷凝水作为软水产蒸汽,在水质不稳定的情况下,不利于持续产蒸汽,不能保证生产;在pH不稳定的情况下,容易腐蚀锅炉壁及管道,对锅炉造成损害,减少锅炉使用寿命;在硬度大的情况下,不符合国家产蒸汽软水标准,所产蒸汽不能满足生产标准,影响产品的同时锅炉易结垢,需勤洗锅炉产生清洗费,并不利于锅炉长期高效实用。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余热回收利用装置。
本发明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余热回收利用装置,包括冷凝水输入组件、用于对冷凝水进行汽水分离的汽水分离部件、用于对分离后的蒸汽进行处理的蒸汽处理部件、用于对分离后的冷凝水进行处理的冷凝水处理组件和污水站,
所述冷凝水输入组件与所述汽水分离部件连接,所述蒸汽处理部件分别与所述汽水分离部件以及所述污水站连接,所述冷凝水处理组件分别与所述汽水分离部件以及所述污水站连接。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通过冷凝水输入组件、汽水分离部件和蒸汽处理部件减少了蒸汽产生量,从而达到减少天然气使用量,节约了天然气能源,通过冷凝水处理组件和污水站实现了对冷凝水的二次利用,延长了锅炉使用寿命,降低了锅炉排烟温度,提高了蒸汽生产气汽比,节约了蒸汽生产成本,有效地提高了能源的利用效率,产生了较大的经济效益,实现了对冷凝水回收利用的目的。
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本发明还可以做如下改进。
进一步,所述冷凝水输入组件包括多个收水池以及与所述收水池数量相同的多个第一水泵,
两个所述收水池和两个所述第一水泵为一组收水池组,每组的两个所述收水池与两个所述第一水泵相互间隔设置;
每个所述收水池组中,所述收水池与所述第一水泵之间通过管道依次连接,最后一个第一水泵通过管道与所述汽水分离部件连接。
采用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通过收水池和第一水泵将冷凝水进行收集,有利于冷凝水的集中处理,提高了蒸汽生产气汽比,节约了蒸汽生产成本,有效地提高了能源的利用效率。
进一步,所述汽水分离部件包括汽水分离器。
采用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通过汽水分离器对冷凝水进行汽水分离,有利于后续的针对性处理,减少了蒸汽产生量,从而达到减少天然气使用量,节约了天然气能源,实现了对冷凝水的二次利用。
进一步,所述蒸汽处理部件包括生活用水箱,
所述生活用水箱的一端口通过管道与所述汽水分离器连接,从而使分离的蒸汽对生活用水进行加热,所述生活用水箱的另一端口通过管道与所述污水站连接。
采用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通过生活用水箱提高了生活用水水温,减少了生活用水生产成本以及蒸汽产生量,也达到减少天然气使用量的目的。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桂林南药股份有限公司,未经桂林南药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1571546.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