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中医压穴环带在审
申请号: | 202111563030.X | 申请日: | 2021-12-20 |
公开(公告)号: | CN114081820A | 公开(公告)日: | 2022-02-25 |
发明(设计)人: | 方凡夫;顾伟;宋文娟;栾晓维;曹程兵;玄其文;吕灿;操敏;黄枫;李柏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
主分类号: | A61H39/04 | 分类号: | A61H39/04;A61H39/02 |
代理公司: | 上海德昭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1204 | 代理人: | 丁振英 |
地址: | 200082 ***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中医 环带 | ||
本发明提供一种中医压穴环带,由于具有固定带,因此能够固定佩戴在用户的手腕或脚踝上,由于具有压穴组件,压穴组件具有插板和安装在插板上的压具,压具的按压部朝向环带的内部凸起,因此,用户将中医压穴环带佩戴在其手腕或脚踝上后,就能够通过按压插板,将力作用于压具上,进而压具的按压部作用于手腕或脚踝部位的穴区,对穴区进行刺激,从而缓解用户的疼痛、眩晕、恶心、呕吐等多种症状,达到类似于腕踝针针刺疗法的治疗效果,且通过本发明的环带进行按压为无创治疗,操作方便,避免了传统腕踝针针刺疗法操作不当带来的创伤,拓展了腕踝针理论的适用性。此外,压具为可拆卸地安装在插板上,因此,可以方便地更换压具。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医疗器械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中医压穴环带。
背景技术
腕踝针疗法是由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在20世纪70年代首创的一种新针刺疗法,该疗法在患者手腕或脚踝部位选取特定的针刺点,用毫针循身体纵轴沿真皮下刺入一定长度以治疗疾病。它以人体前后正中线为准,将身体两侧划分成6个纵行区,又以横膈为界分为上下两部分,上6区的疾病分别采用腕部腕横纹上2寸位置相对应的6个进针点(上1、上2、上3、上4、上5、上6)进行治疗,下6区的疾病分别采用踝部踝关节上3寸位置相对应的6个进针点(下1、下2、下3、下4、下5、下6)进行治疗。腕踝针疗法操作简便、安全、起效迅速,患者无酸麻胀痛感,易被患者接受。治疗上在临床应用范围较广,涉及多个系统及科室的疾病,尤其在急性痛症、经筋病方面有显著优势。
在此基础上,研究人员设计了一种腕踝针针刺点定位装置。该装置包括一个固定带,固定带上设有定位线和6个通孔,固定带包括腕式固定带和踝式固定带,并通过人群流行病调查并数据分析后得出通孔的直径与通孔间距,可快速并且准确地进行进针点定位。
虽然具有上述的多中优势,然而,现有的腕踝针疗法及相应的针刺点定位装置仍存在以下问题:其一,腕踝针疗法是一种有创操作,非针灸专业医疗工作者或初学者可能操作不当,刺伤组织或血管,造成不必要的创伤或感染;其二,腕踝针针刺点定位装置只能用于位置的确定,没有特殊的按压装置配套组装,单纯用手按揉的情况下深度和力度可能无法达到刺激要求。且其固定带不能延伸长短,无法适用于特殊体型人群。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为解决上述问题而进行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调节的、供用户按压手腕或脚踝的穴区以达到类似于腕踝针针刺疗法疗效的中医压穴环带,本发明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中医压穴环带,用于供用户对其手腕或脚踝的穴区进行按压,其特征在于,包括:固定带;以及压穴组件,具有:插板,两端分别与所述固定带的两端连接,形成环形;以及压具,安装在所述插板上且位于环形的内侧,至少具有向外凸起的按压部,用于供用户对其手腕或脚踝的穴区进行按压,其中,按压部的尺寸与穴区相匹配。
本发明提供的中医压穴环带,还可以具有这样的技术特征,其中,按压部呈半球状,按压部的底面直径为1.3cm±0.5cm,凸起高度为0.7cm±0.3cm。
本发明提供的中医压穴环带,还可以具有这样的技术特征,其中,按压部呈圆锥状,且向外凸起的端部具有倒角,按压部的底面直径为1.3cm±0.5cm,凸起高度为0.7cm±0.3cm。
本发明提供的中医压穴环带,还可以具有这样的技术特征,其中,按压部呈柱状,其截面为三角形,且向外凸起的端部具有倒角,按压部的长度为2cm±0.5cm,三角形的底边长度与两个斜边长度均一致,底边长度与斜边长度均为0.5cm±0.2cm。
本发明提供的中医压穴环带,还可以具有这样的技术特征,其中,压穴组件还具有活动带,套接在固定带上并可沿固定带的长度方向移动,压具的数量为两个,其中一个安装在活动带上且位于环形的内侧。
本发明提供的中医压穴环带,还可以具有这样的技术特征,其中,插板朝外的表面上设置有凹状嵌合部,压具还具有与凹状嵌合部相匹配的凸状嵌接部,用于将压具嵌合安装在插板上。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未经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1563030.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超声内喷双向打圆弧孔装置
- 下一篇:电动润滑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