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基于轴转矩的预测控制双惯量伺服系统齿隙振荡抑制方法在审

专利信息
申请号: 202111562833.3 申请日: 2021-12-20
公开(公告)号: CN114421829A 公开(公告)日: 2022-04-29
发明(设计)人: 尹忠刚;路畅;张彦平;刘静 申请(专利权)人: 西安理工大学
主分类号: H02P6/34 分类号: H02P6/34;H02P21/00;H02P21/13;H02P21/14;H02P25/026;H02P27/08
代理公司: 西安弘理专利事务所 61214 代理人: 许志蛟
地址: 710048 陕*** 国省代码: 陕西;61
权利要求书: 查看更多 说明书: 查看更多
摘要:
搜索关键词: 基于 转矩 预测 控制 惯量 伺服系统 振荡 抑制 方法
【权利要求书】:

1.基于轴转矩的预测控制双惯量伺服系统齿隙振荡抑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具体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1,在d-q坐标系下,建立永磁同步电机数学模型,得到电磁转矩表达式;

步骤2,以转速和位置为状态变量建立伺服传动系统动力学数学模型;

步骤3,建立齿隙的死区模型,得到轴转矩与角度之差的输入输出关系;

步骤4,建立滑模观测器,通过滑模观测器对轴转矩进行观测;

步骤5,根据步骤1得到的电磁转矩表达式、步骤2得到的伺服传动系统动力学数学模型和步骤3得到的齿隙模型,建立系统没有进入齿隙和系统在齿隙中两种情况下,模型预测控制中的预测模型和代价函数;再通过步骤4得到的轴转矩是否为0,选择两种不同的预测模型和代价函数。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轴转矩的预测控制双惯量伺服系统齿隙振荡抑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1中,d-q坐标系下,电磁转矩表达式如下式:

Te=1.5npdiqqid)=1.5npfiq+(Ld-Lq)idiq] (1);

其中,id为d轴定子电流分量;iq为q轴定子电流分量;Ld为d轴定子电感分量;Lq为q轴定子电感分量;ψf为转子永磁体磁链;np为永磁同步电机极对数;ψd为d轴磁链;ψq为q轴磁链。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基于轴转矩的预测控制双惯量伺服系统齿隙振荡抑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2中,双惯量伺服系统的数学模型如下公式:

其中,Jm为驱动侧惯量;Bm为驱动侧摩擦阻尼;Jl为从动侧惯量;Bl为从动侧摩擦阻尼;Ks为传动轴的弹性系数;Bs为摩擦阻尼;ωm驱动侧转速;为驱动侧转速微分;为从动侧转速微分;ωl为从动侧转速;θm为驱动侧位置;θl为从动侧位置;为驱动侧位置微分;为从动侧位置微分;Ts为轴转矩;Tl为负载转矩。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基于轴转矩的预测控制双惯量伺服系统齿隙振荡抑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3中,齿隙死区模型的数学表达式如下式:

其中,模型的输入为驱动侧和从动侧的角度之差,输出信号为轴转矩,齿隙大小用α表示。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基于轴转矩的预测控制双惯量伺服系统齿隙振荡抑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4中,估计轴转矩的滑模观测器表达式如下式:

其中,为负载转速导数的估计值;为负载转速的估计误差;k1和k2是正的增益系数;sgn()是符号函数。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基于轴转矩的预测控制双惯量伺服系统齿隙振荡抑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5的具体过程为:

步骤5.1,首先建立系统没有进入齿隙时的预测模型如下所示:

x(k+1)=Ax(k)+Bu(k)+D (5);

其中,ωm(k+1)为驱动侧电机角速度在k+1时刻的预测值;iq(k+1)为q轴电流在k+1时刻的预测值;T为采样时间;ωm(k)为驱动侧电机角速度在k时刻的实际值;iq(k)为q轴电流在k时刻的实际值;Δiq(k)为q轴电流变化量Δiq(k)=iq(k)-iq(k-1);

步骤5.2,选取Nc=1,公式(5)预测时域Np内有,

步骤5.3,利用当前的预测模型的预测输出与当前反馈值的误差构成闭环系统,校正预测模型,校正后的预测模型为:

其中,e(k)=ωfed-ω(k),ωfed为电机侧转速在k时刻的反馈值,ω(k)是预测模型对k时刻的预测值;

步骤5.4,定义系统没有进入齿隙的代价函数为二次型性能指标函数:

其中,ωref是伺服系统中的速度环给定;Q是输出量权系数矩阵;r是控制量权系数;

步骤5.5,为得到最优控制量u(k),对性能指标函数求偏导数如下:

在k时刻的预测电流控制量为:

iq(k+1)=iq(k)+u(k) (10);

在实际输出中需要给实际电流加以约束来满足实际中的物理条件,即

步骤5.6中,系统进入齿隙时的预测模型如下所示:

设计代价函数使电机侧转速跟随负载转速,如下公式(13)所示:

步骤5.7,在轴转矩不为0时,系统没有进入齿隙;在轴转矩为0时,系统在齿隙中。

下载完整专利技术内容需要扣除积分,VIP会员可以免费下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西安理工大学,未经西安理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1562833.3/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专利文献下载

说明:

1、专利原文基于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说明书;

2、支持发明专利 、实用新型专利、外观设计专利(升级中);

3、专利数据每周两次同步更新,支持Adobe PDF格式;

4、内容包括专利技术的结构示意图流程工艺图技术构造图

5、已全新升级为极速版,下载速度显著提升!欢迎使用!

请您登陆后,进行下载,点击【登陆】 【注册】

关于我们 寻求报道 投稿须知 广告合作 版权声明 网站地图 友情链接 企业标识 联系我们

钻瓜专利网在线咨询

周一至周五 9:00-18:00

咨询在线客服咨询在线客服
tel code back_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