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碳纤维复合材料多向负载梁的成型结构在审
申请号: | 202111555674.4 | 申请日: | 2021-12-17 |
公开(公告)号: | CN114300859A | 公开(公告)日: | 2022-04-08 |
发明(设计)人: | 彭野;蒋馨 | 申请(专利权)人: | 贵州航天南海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Q15/14 | 分类号: | H01Q15/14 |
代理公司: | 贵州派腾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52114 | 代理人: | 刘宇宸 |
地址: | 563000 贵州省遵义市汇*** | 国省代码: | 贵州;5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碳纤维 复合材料 多向 负载 成型 结构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碳纤维复合材料多向负载梁的成型结构,包括:提供支撑容纳基础的基质层A;安装在基质层A内部的碳纤维和玻纤织物层;碳纤维和玻纤织物层为水平方向平行间隔在基质层A内部的两层;填充在基质层A内的PMI泡沫层A,PMI泡沫层A位于两层碳纤维和玻纤织物层之间;PMI泡沫层A内部安装有单向板,单向板为与碳纤维和玻纤织物层间隔垂直分布的多个。由于碳纤维和玻纤织物构成的碳纤维和玻纤织物层,使负载梁在垂直沿碳纤维铺层方向具备高强度,由于PMI泡沫层A内部安装有多个垂直碳纤维和玻纤织物层的单向板,提高了垂直于碳纤维和玻纤织物层的碳纤维铺层方向的强度,解决了存在平行依次铺贴碳纤维方向强度低的问题。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碳纤维复合材料多向负载梁的成型结构,负载梁成型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为了满足天线辐射梁高强度及高尺寸精度稳定性,需要采用碳纤维代替传统的型钢作为梁架,使得热膨胀系数小、强度和弹性模量高等碳纤维复合材料具备的特性呈现在天线辐射梁上,可参见中国专利公开号为CN103560330A的碳纤维天线辐射梁及其制造方法。为了获得碳纤维复合材料的天线辐射梁,通常采用依次铺贴碳纤维成型,可参见中国专利公开号为CN113580433A的一种复合材料天线碳纤维辐射梁一体成型的方法及成型模具,虽然,现有的成型方法能获得纤维复合材料梁,但是,形成的负载梁在垂直依次铺贴碳纤维方向的强度高,存在平行依次铺贴碳纤维方向的强度低的问题。
发明内容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碳纤维复合材料多向负载梁的成型结构。
本发明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
本发明提供的一种碳纤维复合材料多向负载梁的成型结构,包括:
提供支撑容纳基础的基质层A;
安装在基质层A内部的碳纤维和玻纤织物层;
碳纤维和玻纤织物层为水平方向平行间隔在基质层A内部的两层;
填充在基质层A内的PMI泡沫层A,PMI泡沫层A位于两层碳纤维和玻纤织物层之间;
PMI泡沫层A内部安装有单向板,单向板为与碳纤维和玻纤织物层间隔垂直分布的多个。
所述单向板包括基质、位于基质内部的PMI泡沫层B、位于PMI泡沫层B的基质内部的碳纤维。
所述基质为环氧树脂材料。
所述基质层A为环氧树脂材料。
所述碳纤维和玻纤织物层为一层玻纤织物和两层碳纤维依次重叠构成。
所述单向板位于PMI泡沫层A两侧间隔小于单向板位于PMI泡沫层A中部间隔,使得单向板位于PMI泡沫层A两侧密度大于单向板位于PMI泡沫层A中部密度。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在于:由于碳纤维和玻纤织物构成的碳纤维和玻纤织物层,使负载梁在垂直沿碳纤维铺层方向具备高强度,由于PMI泡沫层A内部安装有多个垂直碳纤维和玻纤织物层的单向板,提高了垂直于碳纤维和玻纤织物层的碳纤维铺层方向的强度,解决了存在平行依次铺贴碳纤维方向强度低的问题,使该梁能满足多个方向受力的要求。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单向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碳纤维和玻纤织物层;2-PMI泡沫层A;3-基质层A;4-单向板;41-基质;42-PMI泡沫层B;43-碳纤维。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进一步描述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但要求保护的范围并不局限于所述。
如图1至图2所示。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贵州航天南海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未经贵州航天南海科技有限责任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1555674.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基于提高实用性设计的新型炊具架
- 下一篇:一种抗菌亲水性超滤膜及其制备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