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可冲散轧花水刺无纺布的制备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111548990.9 | 申请日: | 2021-12-17 |
公开(公告)号: | CN114134638A | 公开(公告)日: | 2022-03-04 |
发明(设计)人: | 江雷;黄利寿;明道方 | 申请(专利权)人: | 欣柔科技安陆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D04H1/492 | 分类号: | D04H1/492;D04H1/26;D04H1/28 |
代理公司: | 湖北武汉永嘉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42102 | 代理人: | 王杰;刘洋 |
地址: | 432699 湖***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冲散 轧花水刺 无纺布 制备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可冲散轧花水刺无纺布的制备方法,利用高速旋转的叶轮将高浓碎纸浆强力上下、前后挤压、搅拌、翻滚制得木浆纤维;通过流量计将木浆纤维、黏胶短切纤维混合成一定配比的布浆;将所得布浆通过冲浆泵送入斜网成形机,在湿法成型器上脱水形成湿法纤维网并置于湿法托网帘上;湿法托网帘带动纤维网首先经过剥离装置,通过剥离装置上横向设置的出风口使紧贴在湿法托网帘上面的纤维网与湿法托网帘产生空隙,然后再将纤维网经过转移辊从湿法托网帘转移到水刺托网帘上;纤维网在水刺托网帘的带动下进入水刺工序,首先进行预刺,再采用多道高压水刺对纤维网的正面进行水刺,再对纤维网反面进行多道高压水刺,得到强力的水刺网布。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无纺布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可冲散轧花水刺无纺布的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无纺布,又称不织布,是由定向的或随机的纤维而构成。因具有布的外观和某些性能而称其为布,将高压微细水流喷射到一层或多层纤维网上,使纤维相互缠结在一起,从而使纤网得以加固而具备一定强力,得到的织物即为水刺非织造布,由于水刺无纺布产品具有性能高、种类多、应用领域广、适用原料种类多、在线整理功能强等诸多独特优势。近年来,水刺无纺布行业步入高速成长期,行业规模和行业利润呈快速增长态势.
然而传统湿巾在污水处理系统中很难分开,容易堵塞,长时间存在土壤里无法分解,加重环境压力,造成污染,只有通过焚烧处理。随着世界环境污染日益加剧以及消费者环保意识不断提高,消费者开始进行理性购买。发达国家如美国、西欧和日本和发展中国家的一些地区,消费者也在崇尚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并从购买行动上进行支持。可冲散湿巾擦布,经过污水处理系统后的遗留产物可作为有用的土壤改良剂,而不是仅仅成为垃圾场中的填埋物。可冲散产品在土壤里不残留完全降解,经过污水处理系统完全冲散,是一种可持续发展产品,是水刺非织造布行业的发展方向。
发明内容
本发明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冲散轧花水刺无纺布的制备方法,以木浆和黏胶短切纤维为原料,可冲散和降解。
为实现上述目的,采用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可冲散轧花水刺无纺布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利用高速旋转的叶轮将高浓碎纸浆强力上下、前后挤压、搅拌、翻滚制得木浆纤维;
2)通过流量计将木浆纤维、黏胶短切纤维混合成一定配比的浆液;
3)将所得浆液通过冲浆泵送入斜网成形机,在湿法成型器上脱水形成湿法纤维网并置于湿法托网帘上;
4)湿法托网帘带动纤维网首先经过剥离装置,通过剥离装置上横向设置的出风口使紧贴在湿法托网帘上面的纤维网与湿法托网帘产生空隙,然后再将纤维网经过转移辊从湿法托网帘转移到水刺托网帘上;
5)纤维网在水刺托网帘的带动下进入水刺工序,首先进行预刺,再采用多道高压水刺对纤维网的网面进行水刺,得到一定强力的水刺无纺布。
按上述方案,步骤1所述木浆纤维为2~6wt%的浆粕混合液。
按上述方案,步骤2所述黏胶短切纤维浓度为0.3~1.2wt%。
按上述方案,步骤2中木浆纤维、黏胶短切纤维体积比为7:3。
按上述方案,所述黏胶短切纤维为再生纤维素超短纤维,长度8mm--10mm,纤维细度为0.9-2.4dtex。
按上述方案,步骤3中冲浆泵输出在30%-50%之间,而后在湿法成型器上通过6个输出在20%-100%水腿脱水。
按上述方案,步骤4中剥离装置剥离压力10-15bar。
按上述方案,步骤5中预刺压力15bar,高压水刺压力为20bar-70bar。
相对于现有技术,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如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欣柔科技安陆有限公司,未经欣柔科技安陆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1548990.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GNSS高精度导航天线
- 下一篇:一种铝合金缸体加工用装夹装置及其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