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光模块中发射高速信号线布局实现方法和装置有效
| 申请号: | 202111542259.5 | 申请日: | 2021-12-16 |
| 公开(公告)号: | CN114217389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3-14 |
| 发明(设计)人: | 张德玲;姜章海;盛于邦;孙洪君;龚本晨;付永安;张莉 | 申请(专利权)人: | 武汉光迅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G02B6/42 | 分类号: | G02B6/42 |
| 代理公司: | 深圳市爱迪森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44341 | 代理人: | 何婷 |
| 地址: | 430074 湖***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模块 发射 高速 信号线 布局 实现 方法 装置 | ||
本发明涉及光通信技术领域,提供了一种光模块中发射高速信号线布局实现方法和装置。电接口与耦合电容之间,TD11线路时延加上TD12线路时延得到的时延T1,TD21线路时延加上TD22线路时延得到的时延T2;根据光模块中电路板的设计规格,得到所述带状线和微带线单位长度的时延特性,由此设计所述TD11线路、TD12线路、TD21线路和TD22线路,使得所述时延T1和时延T2相差在预设范围内。本发明中提供中的光模块的高速信号传输线组具有较强的使用适应性,是模块与设备单板更容易匹配。从而提高数据发射电路及数据接收电路的延时容差,也进一步提高了光模块的适用能力。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光通信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光模块中发射高速信号线布局实现方法和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数据中心的增长和云容量的扩大,并行模块相继推出,特别是SFP-DD和QSFP-DD的推出,在端口密度不变的情况下增加了信道容量,高速并行信号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为了降低运营成本,高速光模块需要减少光口数量,所以Gearbox在高速光模块应用中逐渐成为主流。Gearbox无论DSP方案还是模拟方案,对接收到的多路电信号都有一个最大的容忍时延差,这个时延也包括设备单板的时延。设备单板由于分区设计的要求,往往会有穿层设计,另外考虑到接口电路的影响,往往各路高速信号的延时并不一样,所以对有多路并行信号的光模块来说,保证模块内部的多路并行高速信号时间等长就变得尤其重要,实际中多路并行信号时间不可能完全等长,也就是会有时延差,光模块内部多路信号时延差越小,模块兼容性就会越强。
鉴于此,克服该现有技术所存在的缺陷是本技术领域亟待解决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实际中多路并行信号时间不可能完全等长,也就是会有时延差,光模块内部多路信号时延差越小,模块兼容性就会越强,而现有缺乏一种有效的理论设计方法。
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第一方面,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光模块中发射高速信号线布局实现方法,在光模块中存在两条高速线构成并行线组,其中,至少一条高速线必须设计成带状线,设计方法包括:
电接口与耦合电容之间,第一并行线组中的第一条高速线TD11为带状线设计,第一并行线组中的第二条高速线TD21为微带线设计;
所述电接口与信号处理单元之间,与TD11耦合的第二并行线组中的第一条高速线TD12,以及与TD21耦合的第二并行线组中的第二条高速线TD22均设计为带状线;
其中,TD11线路时延加上TD12线路时延得到的时延T1,TD21线路时延加上TD22线路时延得到的时延T2;
根据光模块中电路板的设计规格,得到所述带状线和微带线单位长度的时延特性,由此设计所述TD11线路、TD12线路、TD21线路和TD22线路,使得所述时延T1和时延T2相差在预设范围内。
优选的,对于带状线TD11,除了规避网络和/或阻抗避让之外,选择走最短线路。
优选的,所述TD11线路、TD12线路、TD21线路和TD22线路的各自两端还存在一个或者两个过孔,则所述TD11线路时延加上TD12线路时延得到的时延T1中,还包括所述TD11线路和/或TD12线路上过孔产生的时延;
所述TD21线路时延加上TD22线路时延得到的时延T2中,还包括所述TD21线路和/或TD22线路上过孔产生的时延。
优选的,所述过孔引入的寄生电感为0.21nH,寄生电容为0.16pF,所以过孔引起的延时为5.8ps。
优选的,根据光模块中电路板的设计规格,具体为:
微带线由于电磁的耦合分为空气耦合和介质耦合两部分,空气的相对介电常数约为1,所以微带线的延时主要有介质和具体叠层决定;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武汉光迅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未经武汉光迅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1542259.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