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便携式混合搅拌酶解发酵制氢方法及装置在审
申请号: | 202111535517.7 | 申请日: | 2021-12-15 |
公开(公告)号: | CN114107040A | 公开(公告)日: | 2022-03-01 |
发明(设计)人: | 张全国;杨佳斌;蒋丹萍;水雪楠;朱胜楠;金鹏;张寰;张志萍;荆艳艳 | 申请(专利权)人: | 河南农业大学 |
主分类号: | C12M1/40 | 分类号: | C12M1/40;C12M1/107;C12M1/02;C12M1/00;C12P39/00;C12P3/00;C12N1/20;C12R1/01 |
代理公司: | 郑州联科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 41104 | 代理人: | 张丽 |
地址: | 450002 河*** | 国省代码: | 河南;4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便携式 混合 搅拌 发酵 方法 装置 | ||
本发明属于光发酵生物制氢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便携式混合搅拌酶解发酵制氢方法及装置,包括顶端敞口的圆柱状壳体和顶盖;顶盖和壳体可拆卸连接;壳体的内腔设有隔板,隔板将壳体内腔分隔为上腔室和下腔室,下腔室内设有控制电机;隔板的上端面设有转盘,转盘的顶端设有内螺旋搅拌杆和外螺旋搅拌杆;内螺旋搅拌杆和外螺旋搅拌杆均呈螺旋状。本发明通过设置两个反向螺旋的搅拌杆,可以提高生物质原料在酶解过程中的搅拌速率和酶解程度,从而加速了微生物与生物质原料之间的接触程度和微生物的代谢程度,最大限度地提高制氢效率,显著提高光发酵生物制氢过程中的产氢效率。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光发酵生物制氢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便携式混合搅拌酶解发酵制氢方法及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能源消耗急剧增长,石油供需矛盾日益突出。同时,石化燃料大量燃烧造成的环境污染等问题严重影响着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在新能源技术快速发展的时代,氢能作为一种可再生新能源,在现代能源舞台逐渐占据重要地位,氢能具有燃烧无二次污染、高效、可再生性等突出的特点,是一种十分理想的新能源。
自然界中氢能含量很少,在氢能需求量大的情况下,需要人工制氢,目前制氢方式主要包括电解水制氢、天然气制氢、光解水制氢和生物制氢等,其中生物制氢为最绿色环保的制氢方式。生物制氢的优势在于原料广泛且丰富,制氢速度快、成本低。
光发酵生物制氢过程中涉及酶解阶段,需要在特定的设备中进行酶解反应,例如授权公告号为CN107488578B的中国专利公开了一种配有酶回收利用的同步糖化发酵产氢反应器,通过设置酶解单元、产氢单元、酶脱附单元和酶吸附单元,在产氢过程结束后进行纤维素酶的回收利用,提高酶解效率,可以进一步减少纤维素酶用量。但是,可以看出,现阶段大多的光发酵生物制氢设备均存在设备体积大,不便携带,运输困难,不能实现随时随地制氢的问题。
为此,发明人基于光发酵生物制氢工艺及现有的制氢设备,设计了一种便携式混合搅拌酶解装置,同时提供了相应的制氢工艺,该装置体积小,能够更好的控制酶解条件,同时便于携带和搬运,为光发酵制氢反应提供设备及工艺的保障,以期解决现有技术中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一种便携式混合搅拌酶解发酵制氢方法及装置,通过设置两个反向螺旋的搅拌杆,可以提高生物质原料在酶解过程中的搅拌速率和酶解程度,从而加速了微生物与生物质原料之间的接触程度和微生物的代谢程度,最大限度地提高制氢效率,显著提高光发酵生物制氢过程中的产氢效率。
基于上述目的,本发明采取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便携式光发酵制氢混合搅拌酶解装置,包括顶端敞口的圆柱状壳体和顶盖;顶盖和壳体可拆卸连接;
壳体的内腔设有隔板,隔板将壳体内腔分隔为上腔室和下腔室,下腔室内设有控制电机;
隔板的上端面设有转盘,转盘的顶端设有内螺旋搅拌杆和外螺旋搅拌杆;内螺旋搅拌杆和外螺旋搅拌杆均呈螺旋状;
外螺旋搅拌杆一端固定设置于转盘的上端面,另一端沿着竖直方向向上螺旋延伸;
控制电机的电机轴向上延伸穿过隔板,并与转盘的中心处固定连接,控制电机的电机轴转动,能够带动转盘转动,转盘带动内螺旋搅拌杆和外螺旋搅拌杆以转盘的轴向中心线为中心进行转动。
进一步的,隔板水平设置。
进一步的,上腔室为酶解反应室,上腔室内设有反应液。
进一步的,为了防止上腔室内的反应液渗漏至下腔室内,隔板的上表面和下表面均设有防水层。
进一步的,内螺旋搅拌杆沿水平方向螺旋延伸,且内螺旋搅拌杆的侧壁均固定在转盘的上端面,即内螺旋搅拌杆形成螺旋的盘状。
进一步的,内螺旋搅拌杆的两末端部均设有涡旋搅拌块,涡旋搅拌块均呈竖直向上延伸的尖塔状。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河南农业大学,未经河南农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1535517.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