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保健茶及其制备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111534343.2 | 申请日: | 2021-12-15 |
公开(公告)号: | CN114392332A | 公开(公告)日: | 2022-04-26 |
发明(设计)人: | 李彦伦;朱敏婷 | 申请(专利权)人: | 李彦伦 |
主分类号: | A61K36/8998 | 分类号: | A61K36/8998;A61P39/00 |
代理公司: | 惠州市超越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44349 | 代理人: | 刘勋 |
地址: | 516000 广东省惠***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保健茶 及其 制备 方法 | ||
本发明属于中医药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保健茶及其制备方法,所述保健茶包括一号茶、二号茶、三号茶、四号茶、五号茶;所述一号茶为木茶;所述二号茶为火茶;所述三号茶为土茶;所述四号茶为金茶;所述五号茶为水茶。其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将一号茶、二号茶、三号茶、四号茶、五号茶的组分分别烘干、粉碎,装入无纺纱布袋中并密封包装好成茶包即可。本发明提供的保健茶,是真正基于人体质理论,而不是简单地针对某几类疾病而言,做到针对体质进行调理,更能“治本”,解决深层次的亚健康问题。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中医药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保健茶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人体质主要是指木、火、土、金、水行5种人体质类型。
现有的“五行茶”,都是片面地针对脏腑所出现的病理状态进行调理,对于人体质没有很好的调理和保健的手段,即使存在运用五行学说进行辨证治疗的临床方法,但是甚少通过体质辨识而形成的人体质进行保健的手段。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发明提供一种保健茶及其制备方法。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保健茶,其特征在于,包括一号茶、二号茶、三号茶、四号茶、五号茶;
所述一号茶包括以下重量计组分:白茅根2-6g,菊花1-3g,桑椹3-9g,枸杞子1-3g,白扁豆1-3g,枳椇子1-5g,甘草0.5-2g,麦芽2-8g,玉米须1-3g,橘皮0.5-3.5g,山楂0.5-3.5g;
所述二号茶包括以下重量计组分:菊花0.5-2g,桑椹1-6g,甘草0.5-2g,酸枣仁1-7g,龙眼肉2-9g,百合2-7g,莲子2-10g,黄精1-4g,淡竹叶0.5-2g,山楂0.5-2g;
所述三号茶包括以下重量计组分:白扁豆1-8g,龙眼肉2-6g,莲子2-10g,黄精2-7g,橘皮0.5-2g,山楂0.5-2g,麦芽2-9g,大枣2-10g;
所述四号茶包括以下重量计组分:桑椹3-10g,枸杞子1-4g,玉米须1-4g,黄精2-7g,橘皮0.5-2g,山楂0.5-2g,玉竹3-10g,薏苡仁2-7g,紫苏子1-5g,甜杏仁1-6g。
所述五号茶包括以下重量计组分:白茅根2-7g,桑椹3-9g,枸杞子1-4g,玉米须1-4g,百合2-10g,黄精2-10g,薏苡仁3-8g。
进一步的,所述一号茶包括以下重量计组分:白茅根4g,菊花2g,桑椹6g,枸杞子2g,白扁豆2g,枳椇子3g,甘草1g,麦芽5g,玉米须2g,橘皮1.5g,山楂1.5g。本发明的一号茶,通过各组分的协效复配,实现疏木(肝)理气,调畅气血,以调木为主,兼顾其它四行,达到预防保健,避免亚健康的效果。
进一步的,所述二号茶包括以下重量计组分:菊花1g,桑椹4g,甘草1g,酸枣仁4g,龙眼肉6g,百合4g,莲子6g,黄精2g,淡竹叶1g,山楂1g。本发明的二号茶,通过各组分的协效复配,实现通脉养血,益气安神,以调火为主,兼顾其它四行,达到预防保健,避免亚健康的效果。
进一步的,所述三号茶包括以下重量计组分:白扁豆4g,龙眼肉4g,莲子6g,黄精4g,橘皮1g,山楂1g,麦芽6g,大枣4g。本发明的三号茶,通过各组分的协效复配,实现健脾和胃,调畅气机,以调土为主,兼顾其它四行,达到预防保健,避免亚健康的效果。
进一步的,所述四号茶包括以下重量计组分:桑椹6g,枸杞子2g,玉米须2g,黄精4g,橘皮1g,山楂1g,玉竹6g,薏苡仁4g,紫苏子2g,甜杏仁2g。本发明的四号茶,通过各组分的协效复配,实现调理肺气,润肠益肾,以调金为主,兼顾其它四行,达到预防保健,避免亚健康的效果。
进一步的,所述五号茶包括以下重量计组分:白茅根4g,桑椹6g,枸杞子2g,玉米须2g,百合6g,黄精6g,薏苡仁4g。本发明的五号茶,通过各组分的协效复配,实现益肾固元,安定心神,以调水为主,兼顾其它四行,达到预防保健,避免亚健康的效果。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李彦伦,未经李彦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1534343.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