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近零排放正己烷尾气分离回收系统及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111530477.7 | 申请日: | 2021-12-15 |
公开(公告)号: | CN114011205A | 公开(公告)日: | 2022-02-08 |
发明(设计)人: | 杨晓航;郭明钢;贺高红;王园园;代岩;郗元;郭忠森 | 申请(专利权)人: | 大连理工大学盘锦产业技术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B01D53/047 | 分类号: | B01D53/047;B01D53/22;B01D53/00;B01D46/00 |
代理公司: | 辽宁鸿文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21102 | 代理人: | 苗青 |
地址: | 124000 辽*** | 国省代码: | 辽宁;2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排放 己烷 尾气 分离 回收 系统 方法 | ||
一种近零排放正己烷尾气分离回收系统及方法。首先对正己烷尾气进行压缩冷凝,以液态形式回收正己烷,对气相组分加热升温过滤,利用气体膜分离方法对净化气相组分进行分离,以气体形式回收部分正己烷,利用吸收剂回收渗余气中剩余正己烷,剩余气体满足国家排放标准直接排放至大气。回收系统包括压缩机,其入口通入正己烷尾气,出口连接冷凝器;冷凝器与分离罐连接,分离罐罐还与加热器连接;加热器出口连接精密过滤器;精密过滤器出口连接膜分离单元入口;膜分离单元渗余侧出口连接吸附单元;膜分离单元渗透侧出口连接压缩机入口;吸附单元解析气端出口连接压缩机入口,尾气端连接大气。本发明能够最大程度回收正己烷,使正己烷尾气中正己烷近零排放,提高经济效益。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正己烷回收技术领域,涉及一种近零排放正己烷尾气分离回收系统及方法。
背景技术
正己烷作为一种常见的有机溶剂,广泛应用于各种化工产品,如卤化丁基橡胶、顺丁橡胶和二氧化硅凝胶等。在生产过程中,溶剂正己烷需要循环使用,采用脱汽、精馏和冷凝的方式回收大部分正己烷。由于生产装置检修和负压环境等因素导致,氮气和空气等不凝气体进入,为了保证装置平稳安全运行,生产装置还需要排放正己烷尾气。同时这部分尾气无法达到国家排放标准,只能送至火炬烧掉,这就会造成巨大的浪费,很不经济。
发明内容
鉴于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正己烷尾气回收利用不经济的问题,而提出的一种近零排放正己烷尾气分离回收方法及系统。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近零排放正己烷尾气分离回收系统,所述系统包括压缩机1、冷凝器2、分离罐3、加热器4、精密过滤器5、膜分离单元6和吸附单元7。
所述压缩机1的入口端通入正己烷尾气S-1,压缩机1的出口端连接冷凝器2的入口端;所述冷凝器2的出口端连接分离罐3的入口端;所述分离罐3罐顶的出口端连接加热器4的入口端;所述加热器4的出口端连接精密过滤器5的入口端;所述精密过滤器5的入口端连接膜分离单元6的入口端;所述膜分离单元6渗余侧出口端连接吸附单元7入口端;所述吸附单元7达标尾气出口端连接大气。
所述分离罐3罐底出口端连接系统外的液相正己烷S-5接收装置。
所述膜分离单元6渗透侧的出口端连接压缩机1入口端。
所述吸附单元7解析气出口端连接压缩机1入口端。
一种基于上述系统实现的近零排放正己烷尾气分离回收方法,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1:依次通过压缩机1、冷凝器2后,将正己烷尾气S-1压缩冷凝,使得正己烷尾气S-1中的部分气相正己烷变为液相,得到气液混合尾气S-3;
步骤2:通过分离罐3对气液混合尾气S-3进行气液分离处理,得到液相正己烷S-5和气相组分S-4;
步骤3:通过加热器4对气相组分S-4进行加热升温,得到高温气相组分S-6;
步骤4:通过精密过滤器5对高温气相组分S-6进行过滤,除去固体杂质和液滴,得到净化气相组分S-7;
步骤5:利用膜分离技术通过膜分离单元6对净化气相组分S-7进行分离,获得渗余气S-8和渗透气S-9;其中,在膜分离单元6的高压侧获得渗余气S-8,在膜分离单元6的低压侧获得渗透气S-9;
步骤6:利用变压吸附技术通过吸附单元7对渗余气S-8进行分离,获得达标尾气S-10和解析气S-11,达标尾气S-10排放至大气中,渗透气S-9与解析气S-11汇合成混合气S-12,至压缩机1入口。
进一步的,所述步骤3中所述高温气相组分S-6的温度高于露点温度。
进一步的,所述步骤4中所述精密过滤器5过滤精度小于50um。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大连理工大学盘锦产业技术研究院,未经大连理工大学盘锦产业技术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1530477.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