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用于治疗鼻炎的鱼腥草中药组方及制备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111526714.2 | 申请日: | 2021-12-14 |
公开(公告)号: | CN114224955A | 公开(公告)日: | 2022-03-25 |
发明(设计)人: | 吴宏伟;杨洪军;唐仕欢;高逸飞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江西中医药健康产业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A61K36/78 | 分类号: | A61K36/78;A61P11/02;A61P11/10;A61P31/04;A61P31/12 |
代理公司: | 北京卓岚智财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11624 | 代理人: | 时修丽 |
地址: | 100000 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用于 治疗 鼻炎 鱼腥草 中药 制备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用于治疗鼻炎的鱼腥草中药组方及制备方法,按照质量百分比计,包括如下组分:鱼腥草45%‑55%、白芷10%‑15%、薄荷5%‑8%、藿香3%‑8%、苍耳子10%‑15%、混合液20%‑30%以及余量的水,所述白芷、薄荷、藿香、苍耳子均采用晾晒后的成品中药。本发明提供的一种用于治疗鼻炎的鱼腥草中药组方及制备方法,主要在于制备工艺简单,原料成本低,并通过添加鱼腥草提取物,可以对卡他球菌、流感嗜血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具有明显的抑菌作用,此外还能提高血清备鲜素水平、增强白细胞吞噬功能。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鼻炎治疗,尤其涉及一种用于治疗鼻炎的鱼腥草中药组方及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鼻炎即鼻腔炎性疾病,是一种由病毒、细菌、变应原、各种理化因子以及某些全身性疾病引起的鼻腔黏膜的炎症,鼻炎的主要病理改变是鼻腔黏膜充血、肿胀、渗出、增生、萎缩或坏死,鼻炎是呼吸道疾病在鼻部的表现,可表现为慢性病急性发作,鼻炎所附带的鼻塞使外呼吸道通气不畅影响睡眠,患者痛苦不堪,同时鼻炎也是鼻窦炎的发病基础;
鱼腥草是一种药食同用的植物,主要成分为鱼腥草素,对细菌和病菌具有显著的抑制效果,且鱼腥草具有清热解毒,消炎和排脓的功效,因此在古法水杨汤、急构饮等古方中,多具有清热解毒的功效,水杨汤中采用:狗脊、五倍子、白矾、鱼腥草、水杨根和黄连,急构饮采用:积雪草;鱼腥草;青黛,都是起到清热解毒的作用,在现代临床医学中可用于治疗由于热毒引起的鼻部及上呼吸道感染的相关症状,现有的根据鱼腥草制成的组方大都只能起到抑制鼻炎的功效,很难对鼻炎进行治疗,同时无法对鼻腔进行保护,容易复发,为此,我们提出一种用于治疗鼻炎的鱼腥草中药组方及制备方法。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点,而提出的一种用于治疗鼻炎的鱼腥草中药组方及制备方法。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用于治疗鼻炎的鱼腥草中药组方,按照质量百分比计,包括如下组分:鱼腥草45%-55%、白芷10%-15%、薄荷5%-8%、藿香3%-8%、苍耳子10%-15%、混合液20%-30%以及余量的水,所述白芷、薄荷、藿香、苍耳子均采用晾晒后的成品中药。
所述混合液按照质量百分比计,包括如下组分:防风5%-8%、桔梗3%-5%、甘草3%-7%、川芎5%-10%、黄芩5%-10%、细辛5%-10%以及余量的水,所述防风、桔梗、甘草、川芎、黄芩、细辛均为晾晒后的成品中药。
一种用于治疗鼻炎的鱼腥草中药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一,将鱼腥草进行清洗,清洗次数控制在3次-5次,保证鱼腥草外观无泥土为佳,然后将鱼腥草进行晾干,然后切段;
步骤二,按照比例将白芷、薄荷、藿香、苍耳子取出,并进行清洗,然后将白芷、薄荷、藿香、苍耳子切片备用;
步骤三,按照比例将防风、桔梗、甘草、川芎、黄芩、细辛取出,并通过清水进行清洗,然后捞出晾干切片备用;
步骤四,将清洗后的鱼腥草放入蒸馏器中,并加入水,进行加热蒸馏,并将第一次蒸馏所得的蒸馏液取出,然后加水再次进行蒸馏将两次蒸馏液进行混合,制得鱼腥草提取液,并对鱼腥草提取液进行第三次蒸馏,将蒸馏后的鱼腥草提取液取出备用;
步骤五,将切片后的白芷、薄荷、藿香、苍耳子放入蒸馏器中进行蒸馏,取出蒸馏液备用,制得第一混合液,然后将防风、桔梗、甘草、川芎、黄芩、细辛放入蒸馏器中进行蒸馏,取蒸馏液进行备用,制得第二混合液;
步骤六,将鱼腥草提取液、第一混合液和第二混合液进行混合,并通过纱网进行过滤,制得药物混合液,并对药物混合液进行加热,做杀菌处理;
步骤七,将药物混合液中添加乙醇添加剂,并进行第一次静置,然后对药物混合液中的乙醇进行回收,达到无醇味,并再次进行过滤,然后进行第二次静置;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江西中医药健康产业研究院,未经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江西中医药健康产业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1526714.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