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无花果枝端修剪结合抗菌膜使用提升产量的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2111525367.1 | 申请日: | 2021-12-14 |
公开(公告)号: | CN114287282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1-24 |
发明(设计)人: | 贾明;孙锐;赵登超;王小芳;魏娟;梁静;孙蕾 | 申请(专利权)人: | 山东省林业科学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C08J5/18 | 分类号: | C08J5/18;A01G17/00 |
代理公司: | 济南金迪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7219 | 代理人: | 王素平 |
地址: | 250014 ***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无花果 修剪 结合 抗菌 使用 提升 产量 方法 |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无花果枝端修剪结合抗菌膜使用提升产量的方法。本发明的方法采用摘顶,去除分生枝,只保留主枝的修剪方法,可以充分利用光照,解决同枝条果实营养传输受限的问题,同时使用抗菌膜包裹剪口,可以防治枝条抽干、抑制界面染菌;并且使用负载硒纳米线的甲壳素修饰氧化铜抗菌材料制备的抗菌膜包裹即将成熟的果实,防治果实裂果和霉点的生成。本发明的方法,可以有效提高无花果的产量和品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无花果枝端修剪结合抗菌膜使用提升产量的方法,属于植物栽培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无花果属桑科无花果属亚热带落叶灌木或小乔木,原产于地中海沿岸,是人类最早驯化栽培的果树树种之一,种植历史近5000年。因无花果病虫害很少,易实现无公害绿色生产,果实口感甜美,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和药用价值。近年来,随着人们对无花果认知程度的不断提高,对无花果的需求量不断增加。
无花果栽培中,果实生长受到光照、土肥、水的影响较大,而整形修剪是无花果栽培的重要环节,不同的整形修剪方式会对无花果生长发育产生不同的效果。目前,无花果的修剪整形大多为开心型,枝条叶片相互遮阴,无法充分利用光照,产量低下,而且现有的修剪整形方法还保留着结果多、产量高的认识,因此对于枝条的生长长度基本没有限制,例如:山东省果树研究所张坤鹏等提供了一种无花果常见整形修剪技术,其中涉及2X形:主干高约50cm,树高1.5~2m,由4个斜平主枝构成,呈X形,主枝的两侧间隔20cm,同侧间隔40cm配置结果母枝;具体修剪步骤为:苗木定植后距地面约50cm处定干,萌芽抽枝后,选留4个方位角度合适对称健壮的新梢作为主枝培养。当主枝长50cm时,分别向4个不同方向拉成平枝,呈X形,主枝前端稍高,以利于延长生长。第2年春,分别在4个主枝上对分枝短截,作为当年结果枝或补充下年结果母枝数量。从第3年开始每年短截延长枝,同时剪除过密枝、无用枝及干枯枝。对高位置结果母枝短截,留较弱枝或芽当头,抑制生长势;低位置结果母枝长放,促进生长平衡。主枝基部的结果母枝必须留内芽或侧芽(参见张坤鹏、谭宏祥,无花果常见整形修剪技术[J].落叶果树.2021,53(01).)。
无花果的果实生长于枝条的叶腋部位,且随枝条伸长后生叶腋部位的果实个头越来越小,这可能是由于营养传输受到限制引起的。同一个枝条上的果实随着枝条的伸长,后生果实逐渐变小,商品价值变低,果实大小不一也影响经济价值。而现有的无花果种植方法,尤其是修剪整形方法无法解决上述问题,所以急需解决同枝条果实营养传输,并增大果实个头和重量技术难题,在这方面的技术方法还是空白。
目前,现有的无花果栽培中,修剪整形后都是采用石灰石等方法涂抹抑菌,容易造成枝条抽干,截面染菌坏死。因此,开发新的抑菌方法并结合修剪方式来提高无花果的产量以及品质,对于无花果的栽培均有重要的意义。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无花果枝端修剪结合抗菌膜使用提升产量的方法。本发明采用摘顶,去除分生枝,只保留主枝的修剪方法,可以充分利用光照,解决同枝条果实营养传输受限的问题,同时使用抗菌膜包裹剪口,可以防治枝条抽干、抑制界面染菌;并且使用抗菌膜包裹即将成熟的果实,防治果实裂果和霉点的生成。本发明的方法,可以有效提高无花果的产量和品质。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无花果枝端修剪结合抗菌膜使用提升产量的方法,包括步骤如下:
无花果定植后在植株距地面90-100cm处定干;抽条后,保留4条基部壮枝,呈十字形或四分形,其余枝条减除;待枝条生长至95-100cm时,每个枝条保留10-15个叶腋,摘顶,去除顶端优势,减除所有后生侧枝;枝条修剪部位使用抗菌膜进行包扎;待果实生长至膨大期,使用抗菌膜包裹,直至成熟。
根据本发明,无花果生长于保留的叶腋处,在枝条生长至95-100cm时,保留的10-15个叶腋中,有的生长出无花果果实,有的未生长出。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山东省林业科学研究院,未经山东省林业科学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1525367.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