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维纳米核壳结构电磁双活性流变液及其制备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111520377.6 | 申请日: | 2021-12-13 |
公开(公告)号: | CN114171279A | 公开(公告)日: | 2022-03-11 |
发明(设计)人: | 刘丰华;黄晨晨;戴鹏远;张雪婷;田兆霞;肖威;许高杰 | 申请(专利权)人: | 盱眙县凹土应用技术研发与成果转化中心;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H01F1/44 | 分类号: | H01F1/44;H01F41/02 |
代理公司: | 杭州天勤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3224 | 代理人: | 刘诚午 |
地址: | 211799 江苏***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纳米 结构 电磁 活性 流变 及其 制备 方法 | ||
1.一种一维纳米核壳结构电磁双活性流变液,其特征在于,包括分散相和分散液,所述分散相分散于分散液中,所述分散相为凹凸棒石-草酸氧钛-四氧化三铁一维纳米核壳结构粒子;
其中,所述草酸氧钛包覆于凹凸棒石表面形成凹凸棒石-草酸氧钛粒子,所述四氧化三铁包覆于所述凹凸棒石-草酸氧钛粒子表面得到凹凸棒石-草酸氧钛-四氧化三铁一维纳米核壳结构粒子。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维纳米核壳结构电磁双活性流变液,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分散液包括甲基硅油和/或羟基硅油。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维纳米核壳结构电磁双活性流变液,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分散相在一维纳米核壳结构电磁双活性流变液中的含量为10~20vol%。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维纳米核壳结构电磁双活性流变液,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凹凸棒石、草酸氧钛、四氧化三铁的质量比为1:0.5~1.5:0.5~1。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维纳米核壳结构电磁双活性流变液,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凹凸棒石的直径为20~50nm,长度为0.5~3μm。
6.根据权利要求1-5任一项所述的一维纳米核壳结构电磁双活性流变液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将凹凸棒石、草酸和有机醇溶剂混合为第一混合溶液;将有机钛酸盐和有机醇溶剂混合为第二混合溶液;将所述第一混合溶液与所述第二混合溶液进行混合后反应得到凹凸棒石-草酸氧钛胶体粒子;
将所述凹凸棒石-草酸氧钛胶体粒子、柠檬酸钠、醋酸钠进行混合得到第三混合溶液;将氯化铁加入乙二醇溶液中得到第四混合溶液,将所述第四混合溶液加入至第三混合溶液得到第五混合溶液,将所述第五混合溶液在180~200℃下搅拌反应10~15h,得到一维纳米核壳结构的凹凸棒石-草酸氧钛-四氧化三铁复合粒子;
将所述凹凸棒石-草酸氧钛-四氧化三铁复合粒子均匀分散于分散液中得到一维纳米核壳结构电磁双活性流变液。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维纳米核壳结构电磁双活性流变液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有机醇溶剂为乙醇、异丙醇、正丁醇中的任意一种或多种。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维纳米核壳结构电磁双活性流变液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有机钛酸盐为钛酸四丁酯、钛酸四乙酯、钛酸四异丙酯中的任意一种或多种。
9.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维纳米核壳结构电磁双活性流变液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有机钛酸盐与凹凸棒石的质量比为2~4:1。
10.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维纳米核壳结构电磁双活性流变液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将所述第一混合溶液与所述第二混合溶液进行混合反应得到凹凸棒石-草酸氧钛胶体粒子,包括:
将第二混合溶液加入到所述第一混合溶液中形成混合体系A,通过碱性物质调节所述混合体系A的pH值为9~11,然后在25~45℃反应8~12h得到凹凸棒石-草酸氧钛胶体粒子。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盱眙县凹土应用技术研发与成果转化中心;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未经盱眙县凹土应用技术研发与成果转化中心;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1520377.6/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