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可展单元构成的抛物柱面可展机构在审
申请号: | 202111519353.9 | 申请日: | 2021-12-14 |
公开(公告)号: | CN114009913A | 公开(公告)日: | 2022-02-08 |
发明(设计)人: | 曾鹏;黄龙;胡锦鹏;尹来容;杨远汉 | 申请(专利权)人: | 长沙理工大学 |
主分类号: | A45B25/02 | 分类号: | A45B25/02;B64G1/22;E04B1/344;H01Q1/08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410114 湖南省*** | 国省代码: | 湖南;4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单元 构成 柱面 机构 | ||
1.一种可展单元构成的抛物柱面可展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抛物柱面可展机构由若干可展单元组合而成,所述可展单元为上下对称结构,由第一等腰梯形件(101),第二等腰梯形件(102),第一直角梯形件(201),第二直角梯形件(202),第三等腰梯形件(111),第四等腰梯形件(112),第一矩形件(301),第二矩形件(302),第一铰链(401),第二铰链(402),第三铰链(403)和第四铰链(404)组成;
所述第一铰链(401)连接所述第一等腰梯形件(101)和所述第二等腰梯形件(102),且所述第一等腰梯形件(101)和所述第二等腰梯形件(102)关于所述第一铰链(401)对称布置;所述第二铰链(402)连接所述第一直角梯形件(201)和所述第二直角梯形件(202),且所述第一直角梯形件(201)和所述第二直角梯形件(202)关于所述第二铰链(402)对称布置;所述第三铰链(403)连接所述第三等腰梯形件(111)和所述第四等腰梯形件(112),且所述第三等腰梯形件(111)和所述第四等腰梯形件(112)关于所述第三铰链(403)对称布置;所述第四铰链(404)连接所述第一矩形件(301)和所述第二矩形件(302),且所述第一矩形件(301)和所述第二矩形件(302)关于所述第四铰链(404)对称布置;
所述第一等腰梯形件(101)呈等腰梯形,设置有6个铰接耳座(501),其中6个所述铰接耳座(501)的轴线处于同一平面;
所述第一直角梯形件(201)呈直角梯形,设置有12个所述铰接耳座(501),其中位于所述第一直角梯形件(201)上底及两腰处的所述铰接耳座(501)的轴线处于同一平面;所述第一直角梯形件(201)倾斜腰处的所述铰接耳座(501)与所述第一等腰梯形件(101)一腰处的所述铰接耳座(501)通过销轴(502)形成转动连接;所述第一直角梯形件(201)可顺时针转动靠近所述第一等腰梯形件(101);
所述第三等腰梯形件(111)呈等腰梯形,设置有8个所述铰接耳座(501),其中位于所述第三等腰梯形件(111)下底及两腰处的所述铰接耳座(501)的轴线处于同一平面;所述第三等腰梯形件(111)的一腰处的所述铰接耳座(501)与所述第一直角梯形件(201)竖直腰处的所述铰接耳座(501)通过所述销轴(502)形成转动连接;所述第三等腰梯形件(111)可顺时针转动靠近所述第一直角梯形件(201);
所述第一矩形件(301)呈矩形,设置有6个所述铰接耳座(501),其中位于所述第一矩形件(301)长边及一宽边处的所述铰接耳座(501)的轴线处于同一平面;所述第一矩形件(301)长边处的所述铰接耳座(501)与所述第三等腰梯形件(111)的另一腰处的所述铰接耳座(501)通过所述销轴(502)形成转动连接;所述第一矩形件(301)可顺时针转动靠近所述第三等腰梯形件(111);
所述第一铰链(401)呈矩形,设置有8个所述铰接耳座(501),其中8个所述铰接耳座(501)的轴线处于同一平面;所述第一铰链(401)一长边处的所述铰接耳座(501)与所述第一等腰梯形件(101)下底处的所述铰接耳座(501)通过所述销轴(502)形成转动连接;所述第一铰链(401)可顺时针转动靠近所述第一等腰梯形件(101);
所述第二铰链(402)呈矩形,设置有2个所述铰接耳座(501),其中2个所述铰接耳座(501)轴线处于同一平面;所述第二铰链(402)一长边处的所述铰接耳座(501)与所述第一直角梯形件(201)上底处的所述铰接耳座(501)通过所述销轴(502)形成转动连接,所述第二铰链(402)可逆时针转动靠近所述第一直角梯形件(201);
所述第三铰链(403)通过其一长边处的所述铰接耳座(501)与所述第三等腰梯形件(111)下底处的所述铰接耳座(501)通过所述销轴(502)形成转动连接;所述第三铰链(403)可逆时针转动靠近所述第三等腰梯形件(111);
所述第四铰链(404)通过其一长边处的所述铰接耳座(501)与所述第一矩形件(301)一宽边处的所述铰接耳座(501)通过所述销轴(502)形成转动连接;所述第四铰链(404)可逆时针转动靠近所述第一矩形件(301);
所述第二等腰梯形件(102)设置有6个所述铰接耳座(501),其中6个所述铰接耳座(501)的轴线处于同一平面;所述第二等腰梯形件(102)下底处的所述铰接耳座(501)与所述第一铰链(401)另一长边处的所述铰接耳座(501)通过所述销轴(502)形成转动连接;所述第二等腰梯件(102)可顺时针转动靠近所述第一铰链(401);
所述第二直角梯形件(202)呈直角梯形,设置有12个所述铰接耳座(501),其中位于所述第二直角梯形件(202)上底及两腰处的所述铰接耳座(501)的轴线处于同一平面;所述第二直角梯形件(202)上底处的所述铰接耳座(501)与所述第二铰链(402)另一长边上的所述铰接耳座(501)通过所述销轴(502)形成转动连接;所述第二直角梯形件(202)倾斜腰处的所述铰接耳座(501)与所述第二等腰梯形件(102)一腰处的所述铰接耳座(501)通过所述销轴(502)形成转动连接;所述第二直角梯形件(202)可逆时针转动靠近所述第二铰链(402)和所述第二等腰梯形件(102);
所述第四等腰梯形件(112)下底处的所述铰接耳座(501)与所述第三铰链(403)另一长边处的所述铰接耳座(501)通过所述销轴(502)形成转动连接;所述第四等腰梯形件(112)一腰处的所述铰接耳座(501)与所述第二直角梯形件(202)竖直腰处的所述铰接耳座(501)通过所述销轴(502)形成转动连接;所述第四等腰梯形件(112)可逆时针转动靠近所述第三铰链(403)和第二直角梯形件(202);
所述第二矩形件(302)呈矩形,设置有6个所述铰接耳座(501),其中位于所述第二矩形件(302)长边及一宽边处的所述铰接耳座(501)的轴线处于同一平面;所述第二矩形件(302)一宽边处的所述铰接耳座(501)与所述第四铰链(404)另一长边处的所述铰接耳座(501)通过所述销轴(502)形成转动连接,所述第二矩形件(302)长边处的所述铰接耳座(501)与所述第四等腰梯形件(112)另一腰处的所述铰接耳座(501)通过所述销轴(502)形成转动连接;所述第二矩形件(302)可逆时针转动靠近所述第四铰链(404)和所述第四等腰梯形件(112);
所述第一等腰梯形件(101)与所述第一铰链(401)转动连接的轴线、所述第一等腰梯形件(101)与所述第一直角梯形件(201)转动连接的轴线和所述第一直角梯形件(201)与所述第二铰链(402)转动连接的轴线交于一点;所述第一直角梯形件(201)与所述第二铰链(402)转动连接的轴线、所述第一直角梯形件(201)与所述第三等腰梯形转动连接的轴线和所述第三等腰梯形件(111)与所述第三铰链(403)转动连接的轴线交于一点;所述第三等腰梯形件(111)与所述第三铰链(403)转动连接的轴线、所述第三等腰梯形件(111)与所述第一矩形件(301)转动连接的轴线和所述第一矩形件(301)与所述第四铰链(404)转动连接的轴线交于一点;
两个所述可展单元通过共用构件的方式相互连接得到层数为1的抛物柱面可展机构;其中,所述共用构件包括:所述第一等腰梯形件(101)、所述第一铰链(401)和所述第二等腰梯形件(102);两个所述可展单元组合得到的所述层数为1的抛物柱面可展机构为双对称结构;若干所述层数为1的抛物柱面可展机构通过第五铰链(405)依次相连,组合得到所述抛物柱面可展机构;其中,所述第五铰链呈矩形,设置有2个所述铰接耳座(501),所述第五铰链中的2个所述铰接耳座(501)轴线处于同一平面;
所述抛物柱面可展机构展开时,所述第一等腰梯形件(101)和所述第二等腰梯形件(102)绕所述第一铰链(401)转动并彼此沿轴向相互远离,所述第一直角梯形件(201)和所述第二直角梯形件(202)绕所述第二铰链(402)转动并彼此沿轴向相互远离,所述第三等腰梯形件(111)和所述第四等腰梯形件(112)绕所述第三铰链(403)转动并彼此沿轴向相互远离,所述第一矩形件(301)和所述第二矩形件(302)绕所述第四铰链(404)转动并彼此沿轴向相互远离;同时,位于同一层的两个所述可展单元绕所述第一等腰梯形件(101)和所述第二等腰梯形件(102)转动并彼此沿径向相互远离;上述相互远离均同步发生;最终,所述抛物柱面可展机构从类方块的折叠状态展开成抛物柱面状态;此时,所述抛物柱面可展机构中的所述第一铰链(401)、所述第二铰链(402)、所述第三铰链(403)、所述第四铰链(404)和所述第五铰链(405)的表面可拟合成特定的抛物柱面;所述抛物柱面可展机构的展开为单自由度运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长沙理工大学,未经长沙理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1519353.9/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