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新类型锰矿床的识别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2111518588.6 | 申请日: | 2021-12-13 |
公开(公告)号: | CN114255829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9-20 |
发明(设计)人: | 周琦;吴冲龙;袁良军;杨炳南;张遂;张夏林;谢兴友;沈红钱;龙建喜;覃永军;谢小峰;刘志臣 | 申请(专利权)人: | 贵州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一O三地质大队;武汉地大坤迪科技有限公司;贵州省地质调查院(贵州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地质科学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G16C20/20 | 分类号: | G16C20/20;G06Q50/02 |
代理公司: | 北京中北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53 | 代理人: | 李新昂 |
地址: | 554300 贵*** | 国省代码: | 贵州;5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类型 锰矿 识别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新类型锰矿床的识别方法,该新类型锰矿是在“裂谷盆地—同生断裂—气液流体”三元共控的锰矿富集机制作用下,来自深部含锰气液流体沿同生断裂在次级裂谷盆地中心喷溢沉积作用而形成的菱锰矿床。其识别方法是在内生外成导致新类型锰矿成矿作用过程中,识别控制该新类型锰矿床的成矿构造,所形成的矿石相空间分带、结构构造、蚀变矿物和地球化学标志等。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该识别方法可为正确判断是否为“新类型锰矿床”提供识别的工作步骤和具体识别指标。由于不同成因类型锰矿床具有不同的预测模式和勘探方法,故可为我国勘探和发现该新类型大型‑超大型富锰矿床,解决我国锰矿资源被卡脖子的问题提供技术方案。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锰矿床的识别方法,具体为一种新类型锰矿床的识别方法,属于锰矿资源勘查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长期以来,国际矿床学界一直认为锰矿主要是来自古陆风化的外生沉积成因,先后提出了“沉积锰矿相变成矿”模式、“浴缸边”模式、“波罗的海”模式、“锰泵”模式和“最小氧化带”模式等等。这些模式指导下锰矿床成因类型主要有海相沉积型、沉积变质型、层控铅锌铁锰型和风化型锰矿床,这几种传统的锰矿床类型的识别方法比较成熟。
黔东北地区的一系列“大塘坡式”大型-超大型锰矿床都分布于较深水的海相沉积岩系中,属于远离滨海的南华古裂谷次级地堑沉降-沉积中心的沉积物。新发现的松桃高地超大型锰矿钻孔岩矿芯宏观沉积标志鉴定和薄片岩矿鉴定,配合进行扫描电镜探测,发现了许多能够揭示该类型锰矿床成矿物质来源和成矿机制的重要现象,发现大塘坡式菱锰矿的形成与内生含锰气液多次喷溢沉积与准同生期复合充注叠加,形成富菱锰矿体的具体标志,建立了“含锰气液底辟喷溢沉积与准同生多次充注复合成矿”的富菱锰矿成矿模式。
研究表明:含锰气液底辟喷溢沉积形成的边缘相条带状菱锰矿石,构成大塘坡式锰矿气液喷溢沉积成矿系统中的原生贫锰矿体。而中心相的气泡状富菱锰矿石,则是由原生贫锰矿体经准同生期含锰气液进一步渗滤充注复合而形成,构成大塘坡式锰矿气液喷溢沉积成矿系统中的富菱锰矿体。组成过渡相的块状菱锰石,则是含锰气液在准同生期渗滤充注不足以及陆屑含量稍高而形成的中等品位菱锰矿石,构成大塘坡式锰矿气液喷溢沉积成矿系统中的中锰矿体。建立了新类型锰矿找矿模型,并指导黔东地区深部隐伏锰矿找矿取得了重大突破。
大塘坡式菱锰矿床是规模巨大的、全球罕见的新类型锰矿床。由于缺乏新类型锰矿床的识别方法,长期采用传统类型的锰矿床识别方法,制约了新类型锰矿的新发现与评价,导致我国锰矿地质找矿长期久攻不克。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就在于为了解决问题而提供一种新类型锰矿床的识别方法,即气液喷溢沉积型菱锰矿床的识别方法,该新类型锰矿是在“裂谷盆地—同生断裂—气液流体”三元共控的锰矿富集机制作用下,来自深部含锰气液流体沿同生断裂在次级裂谷盆地中心喷溢沉积作用而形成的菱锰矿床。
本发明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上述目的:一种新类型锰矿床的识别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一、判别在空间上矿床位于区域控矿构造特定位置;
步骤二、垂向上矿床具有积木式矿石相分带;
步骤三、平面上矿床具有环带状矿石相分带;
步骤四、判别矿石结构构造是否符合中心相矿石结构构造特征、过渡相矿石结构构造特征或边缘相矿石结构构造特征;
步骤五、判别矿石矿物成分是否符合中心相矿石矿物成分特征、过渡相矿石矿物成分特征或边缘相矿石矿物成分特征;
步骤六、判别地球化学特征;
步骤七、判别是否符合以下双重沉积特征。
作为本发明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步骤一中,具体包括:
①判断矿床产出在基底导矿断裂与配矿的同生断裂交汇部位;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贵州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一O三地质大队;武汉地大坤迪科技有限公司;贵州省地质调查院(贵州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地质科学研究所),未经贵州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一O三地质大队;武汉地大坤迪科技有限公司;贵州省地质调查院(贵州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地质科学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1518588.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