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上电复位电路、电源装置及芯片在审
申请号: | 202111517068.3 | 申请日: | 2021-12-07 |
公开(公告)号: | CN114157276A | 公开(公告)日: | 2022-03-08 |
发明(设计)人: | 荣家敬;陆霄;马颖江;冯玉明;张彤 | 申请(专利权)人: | 珠海零边界集成电路有限公司;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3K17/22 | 分类号: | H03K17/22;G06F1/24 |
代理公司: | 北京华夏泰和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662 | 代理人: | 沈园园 |
地址: | 519015 广东省珠海***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复位 电路 电源 装置 芯片 | ||
本发明实施例涉及上电复位电路、电源装置及芯片,所述上电复位电路包括:上拉控制模块、第一上拉模块、第一下拉模块、第二下拉模块、第三下拉模块、第四下拉模块和输出模块;通过对电源上电和掉电检测,且对电源上电的速度不敏感,通过阈值的迟滞对电源噪声达到免疫的作用,实现欠压检测,且结构简单,降低了上电复位电路的功耗。
技术领域
本发明实施例涉及集成电路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上电复位电路、电源装置及芯片。
背景技术
在电子系统上电时,电源通常需要经过比较长的时间才能达到稳定状态。在这个过程中,数字集成电路或数模混合集成电路中的寄存器、控制器等单元的状态是不确定的,这可能会导致芯片不能正常工作。因此需要在电源上电时,使用上电复位电路对不确定的状态进行初始化。
在现有技术中,随着集成电路工艺的进步,芯片的工作电压越来越低,对上电复位电路的性能要求也更高,由于传统的上电复位电路静态消耗大、结构复杂且无欠压检测,因此,传统的上电复位电路越来越难以满足如今集成电路的需求。
发明内容
鉴于此,为解决上述传统的上电复位电路静态消耗大、结构复杂且无欠压检测的技术问题,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上电复位电路、电源装置及芯片。
第一方面,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上电复位电路,包括:
上拉控制模块、第一上拉模块、第一下拉模块、第二下拉模块、第三下拉模块、第四下拉模块和输出模块;
所述上拉控制模块连接电源输出端和第一控制节点;
所述第一上拉模块连接电源输出端、所述第一控制节点,以及第一上拉节点;
所述第一下拉模块连接所述第一控制节点和所述输出模块;
所述第二下拉模块连接所述第一控制节点和所述第一下拉节点;
所述第三下拉模块连接电源输出端和所述第一下拉节点;
所述第四下拉模块连接所述第一下拉节点和所述输出模块;
所述输出模块连接所述第一上拉节点和所述第一下拉模块。
在一个可能的实施方式中,上拉控制模块包括:第一电阻和第一三极管;
所述第一电阻一端连接所述第一控制节点,另一端连接接地端;
所述第一三极管的源极连接所述电源输出端,栅极和漏极连接所述第一控制节点。
在一个可能的实施方式中,第一上拉模块包括:第二三极管、第三三极管和第四三极管;
所述第二三极管的源极连接所述电源输出端,栅极连接所述第一上拉节点,漏极连接第二上拉节点;
所述第三三极管的源极连接所述电源输出端,栅极连接所述第二上拉节点,漏极连接所述第一上拉节点;
所述第四三极管的栅极连接所述第一控制节点,漏极连接所述第二上拉节点,源极连接接地端。
在一个可能的实施方式中,第一下拉模块包括:第五三极管和第六三极管;
所述第五三极管的栅极和漏极连接所述第一控制节点,源极连接所述第六三极管的漏极;
所述第六三极管的漏极连接所述第五三极管的源极,栅极连接所述输出模块,源极连接接地端。
在一个可能的实施方式中,第二下拉模块包括:第七三极管和第八三极管;
所述第七三极管的栅极连接所述第一控制节点,漏极连接第一下拉节点,源极连接所述第八三极管的漏极;
所述第八三极管的栅极连接所述第一控制节点,漏极连接所述第七三极管的源极,源极连接接地端。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珠海零边界集成电路有限公司;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未经珠海零边界集成电路有限公司;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1517068.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小麦麸皮膳食纤维的制备方法
- 下一篇:一种高精度微型节流液压阀及制造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