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文件合并方法、文件合并装置、电子设备以及存储介质在审
申请号: | 202111513482.7 | 申请日: | 2021-12-10 |
公开(公告)号: | CN114168084A | 公开(公告)日: | 2022-03-11 |
发明(设计)人: | 张祎轶;邹洁;宋淑杰;梁祎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电信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6F3/06 | 分类号: | G06F3/06;G06F16/172;G06F16/18;G06F16/182;G06F16/28;G06F16/35 |
代理公司: | 北京律智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438 | 代理人: | 孙宝海;李建忠 |
地址: | 100033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文件 合并 方法 装置 电子设备 以及 存储 介质 | ||
本申请的实施例揭示了一种文件合并方法、文件合并装置、电子设备以及存储介质,文件合并方法包括从缓冲队列中获取占用空间容量最大的第一目标文件,并将第一目标文件存放于合并队列;从缓冲队列中获取第二目标文件,并将第二目标文件存放于合并队列,第二目标文件为占用空间容量最接近且小于合并队列的剩余空间容量的文件;重复执行从缓冲队列中获取第二目标文件,并将第二目标文件存放于合并队列的步骤,直至缓冲队列中不存在占用空间容量最接近且小于合并队列的剩余空间容量的文件;对合并队列中的文件进行合并,得到合并文件。本申请提供的实施例能够提高文件的合并效率。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计算机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文件合并方法、文件合并装置、电子设备以及存储介质。
背景技术
随着云计算和大数据的迅速发展,全球数据量呈指数递增,传统的存储系统由于其设备成本和维护成本等因素已不能渐渐满足人的存储需求。此外,随着小文件数量的不断增大,大部分分布式文件存储系统已经不能满足小文件的高效存储和读取的需求。如何解决海量小文件的存储和管理问题,提高小文件的存储和访问效率是现在最大的挑战。
发明内容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申请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文件合并方法、文件合并装置、电子设备以及存储介质,能够提高文件的合并效率。
本申请的其他特性和优点将通过下面的详细描述变得显然,或部分地通过本申请的实践而习得。
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文件合并方法,包括从缓冲队列中获取占用空间容量最大的第一目标文件,并将第一目标文件存放于合并队列;从缓冲队列中获取第二目标文件,并将第二目标文件存放于合并队列,第二目标文件为占用空间容量最接近且小于合并队列的剩余空间容量的文件;重复执行从缓冲队列中获取第二目标文件,并将第二目标文件存放于合并队列的步骤,直至缓冲队列中不存在占用空间容量最接近且小于合并队列的剩余空间容量的文件;对合并队列中的文件进行合并,得到合并文件。
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文件合并装置,包括:第一获取模块,用于从缓冲队列中获取占用空间容量最大的第一目标文件,并将第一目标文件存放于合并队列;第二获取模块,用于从缓冲队列中获取第二目标文件,并将第二目标文件存放于合并队列,第二目标文件为占用空间容量最接近且小于合并队列的剩余空间容量的文件;重复执行模块,用于重复执行从缓冲队列中获取第二目标文件,并将第二目标文件存放于合并队列的步骤,直至缓冲队列中不存在占用空间容量最接近且小于合并队列的剩余空间容量的文件;合并模块,用于对合并队列中的文件进行合并,得到合并文件。
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电子设备,包括处理器及存储器,存储器上存储有计算机可读指令,计算机可读指令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如上的文件合并方法。
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上存储有计算机可读指令,当计算机可读指令被计算机的处理器执行时,使计算机执行如前提供的文件合并方法。
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计算机程序产品或计算机程序,该计算机程序产品或计算机程序包括计算机指令,该计算机指令存储在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中。计算机设备的处理器从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读取该计算机指令,处理器执行该计算机指令,使得该计算机设备执行上述各种可选实施例中提供的文件合并方法。
在本申请的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中,从缓冲队列中获取占用空间容量最大的文件并存放于合并队列,然后重复从缓冲队列中获取占用空间容量最接近且小于合并队列的剩余空间容量的文件存放于合并队列,直至缓冲队列中不存在占用空间容量最接近且小于合并队列的剩余空间容量的文件,通过上述方式,能够避免盲目获取文件并存放于合并文件所带来的遍历次数的增多以及遍历时间上的消耗,进而提高合并效率,另外还能够实现文件的最优搭配,充分填充合并队列的总容量空间,避免合并队列存在大量空白空间容量,降低内存消耗。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电信股份有限公司,未经中国电信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1513482.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