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支护体系与主体结构永临结合替代抗浮措施的方法在审
| 申请号: | 202111513106.8 | 申请日: | 2021-12-12 |
| 公开(公告)号: | CN114411819A | 公开(公告)日: | 2022-04-29 |
| 发明(设计)人: | 田博;时广辉;田勇;张云;马斌;张波;陈生杰;董少飞;张晓峰;杨帆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建三局集团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E02D31/12 | 分类号: | E02D31/12;E02D5/22;E02D27/48 |
| 代理公司: | 西安匠成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61255 | 代理人: | 商宇科 |
| 地址: | 430000 湖***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支护 体系 主体 结构 结合 替代 措施 方法 | ||
本发明为一种支护体系与主体结构永临结合替代抗浮措施的方法,本发明的方法步骤如下:1)支护体系与主体结构构造连接;2)主体结构筏板外扩至支护体系,回填增加配重。本发明采用支护体系与主体结构外墙进行构造连接、结构筏板外放扩大脚增加配重等手段替代筏板增设抗浮桩的设计方法;外扩部分采用覆土或浇筑混凝土的方式增加结构配重,从而实现支护体系与主体结构永临结合协同抗浮的目的。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土木建筑设计与施工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支护体系与主体结构永临结合替代抗浮措施的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我国城市建设的发展,呈现地下水位高、开挖深度大、周边可利用范围小等特点的项目也越来越多。工程设计者在面临深基坑、高水位的地质环境时,须先解决主体结构抗浮的问题。而在主体结构下设置抗浮桩、锚杆或增加主体结构自重等措施成为了为数不多的方案选择。但对于深度大、水位高、场地狭小的基坑,一方面抗浮桩、锚杆施工难度大,工期较长,存在一定的质量和安全风险。另一方面,基坑支护体系、抗浮措施等造价占比相对较高,且基坑支护作为临时结构,仅在基坑支护使用周期内发挥作用,存在一定程度的“资源浪费”现象,不环保、不经济。
发明内容
本发明为解决背景技术中存在的上述技术问题,而提供一种支护体系与主体结构永临结合替代抗浮措施的方法;利用基坑支护体系的自重和抗拔承担部分地下水对主体结构的浮力;在不增加业主投资压力的情况下利用主体结构节点设计增加结构自重,从而解决结构抗浮的问题。
本发明的技术解决方案是:本发明为一种支护体系与主体结构永临结合替代抗浮措施的方法,其特殊之处在于: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支护体系与主体结构构造连接;
2)主体结构筏板外扩至支护体系,回填增加配重。
进一步的,步骤1)的具体步骤如下:支护体系为支护桩,支护桩冠梁上预留钢筋与主体结构钢筋相互锚固。
进一步的,步骤1)中若冠梁预留钢筋不满足设计要求时,可考虑在支护桩上植筋加强,植筋一端满足植入深度,另一端满足于主体结构锚固要求。
进一步的,步骤1)中支护桩冠梁侧模根据主体结构预留钢筋位置进行现场开孔,满足现场施工的灵活和便捷性;冠梁侧模利用木枋、钢管进行加固,确保构件及预留钢筋空间定位的准确。
进一步的,步骤2)的具体步骤如下:主体结构筏板外扩一定的宽度D,D≥300mm,外扩部分采用覆土或浇筑混凝土的方式增加结构配重。
进一步的,步骤2)中主体结构施工过程中,遇到需要植筋的部位,则提前在支护桩上植筋,再逐层施工。
进一步的,步骤2)中施工至冠梁标高时,将主体结构预留钢筋进行除锈、调整,确保预留钢筋与主体结构连接满足规范要求。
进一步的,步骤2)中主体结构施工过程中,根据工艺选择(单边支模、双边支模)确定筏板外扩部分的回填施工工序,并确保回填质量满足设计要求。
进一步的,步骤2)之后还包括步骤3)筏板外扩部分回填完成后,及时记录、观察结构的抗浮效果。
本发明提供的一种支护体系与主体结构永临结合替代抗浮措施的方法,通过支护桩与主体结构构造连接,结构筏板外扩回填覆土或浇筑混凝土增加配重,从而实现支护体系与主体结构永临结合协同抗浮的目的。本发明节省了设计周期和施工工期,施工质量得到了保障,实现了永临结合的环保理念,有效的降低了工程造价。本发明的技术核心在于:支护体系不仅保障了基坑开挖及主体结构施工阶段的安全,也通过与外墙构造连接、主体结构增加配重等技术措施与主体结构协同抗浮,实现了永临结合的环保理念。节约了工期,提升了质量。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如下:
1)基坑支护与主体结构设计、施工深度融合,永临结合,替代传统抗浮锚杆和抗浮桩的设计方案。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建三局集团有限公司,未经中建三局集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1513106.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