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高阻隔防渗透新材料在审
| 申请号: | 202111510206.5 | 申请日: | 2021-12-11 |
| 公开(公告)号: | CN114250000A | 公开(公告)日: | 2022-03-29 |
| 发明(设计)人: | 王敬;吴杰;何庆;陈兵 | 申请(专利权)人: | 梅尔斯特(广东)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C09D4/06 | 分类号: | C09D4/06;C09D4/02;C09D7/61 |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 地址: | 523000 广东省东***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阻隔 渗透 新材料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高阻隔防渗透新材料,包括骨料颗粒、氯化聚乙烯、疏水性环氧树脂、丙二醇甲醚、聚氨酯、丙烯酸酯、软水、多功能助剂和消泡剂,混合形成混合物的各组分加入质量份数为:骨料颗粒10‑15份、氯化聚乙烯8‑14份、疏水性环氧树脂5‑10份、丙二醇甲醚0.8‑1份、聚氨酯3‑5份、丙烯酸酯1‑2份、软水5‑10份、多功能助剂0.5‑1份、消泡剂1‑1.5份,将所有的组分充分的搅拌混合均匀,最终形成防渗透材料,多功能助剂为AMP‑95和分散剂,消泡剂为硅树脂或二氧化硅细粉中的其中一种,本发明方法合理,通过上述原料混合形成的材料颗粒均匀,涂覆在物体上具有较好的防渗透功能,且不易脱落,使用寿命较长,同时还能满足物体具有较好的透气性。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防渗透材料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高阻隔防渗透新材料。
背景技术
对于生活在城市里的人们,在高度紧张的精神状态下和压力的环境中,电子烟不失为一种减压和改善生活质量的一种方式。现有的电子烟大量含有植物颗粒,而植物颗粒在长时间存放的时候会由于空气含有水分,导致电子烟颗粒出现潮湿,从而影响燃烧,而单纯加装防渗透膜,往往无法同时满足防渗漏和透气性要求。针对以上问题,以下提出一种解决方案。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高阻隔防渗透新材料,具有使用寿命长、防渗透性较好的优点。
本发明的上述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
一种高阻隔防渗透新材料,包括骨料颗粒、氯化聚乙烯、疏水性环氧树脂、丙二醇甲醚、聚氨酯、丙烯酸酯、软水、多功能助剂和消泡剂,混合形成混合物的各组分加入质量份数为:骨料颗粒10-15份、氯化聚乙烯8-14份、疏水性环氧树脂5-10份、丙二醇甲醚0.8-1份、聚氨酯3-5份、丙烯酸酯1-2份、软水5-10份、多功能助剂0.5-1份、消泡剂1-1.5份,所述涂料形成过程中,先在搅拌机内加入骨料颗粒、氯化聚乙烯、疏水性环氧树脂、多功能助剂和软水,将各组分搅拌混合均匀,随后加入丙二醇甲醚、聚氨酯、丙烯酸酯和消泡剂,使得所有的组分充分的搅拌混合均匀,最终形成防渗透材料。
作为优选,所述搅拌的器材采用加热搅拌机,且搅拌时的温控控制为40-60℃,搅拌完成后,采用自然冷却。
作为优选,所述搅拌机的前段时间为10-15min,后半段时间为8-12min。
作为优选,所述多功能助剂为AMP-95和分散剂。
作为优选,所述消泡剂为硅树脂或二氧化硅细粉中的其中一种。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通过上述原料混合形成的材料颗粒均匀,涂覆在物体上具有较好的防渗透功能,且不易脱落,使用寿命较长,同时还能满足物体具有较好的透气性。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所述仅是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保护范围并不仅局限于该实施例,凡属于本发明思路下的技术方案应当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同时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在不脱离本发明原理前提下的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实施例1
一种高阻隔防渗透新材料,包括骨料颗粒、氯化聚乙烯、疏水性环氧树脂、丙二醇甲醚、聚氨酯、丙烯酸酯、软水、多功能助剂和消泡剂。混合形成混合物的各组分加入质量份数为:骨料颗粒10-15份、氯化聚乙烯8-14份、疏水性环氧树脂5-10份、丙二醇甲醚0.8-1份、聚氨酯3-5份、丙烯酸酯1-2份、软水5-10份、多功能助剂0.5-1份、消泡剂1-1.5份。
先在搅拌机内加入骨料颗粒10份、氯化聚乙烯8份、疏水性环氧树脂5份、多功能0.5份助剂和软水5份,搅拌的器材采用加热搅拌机,先将搅拌机预热,将温度升至50℃,启动搅拌机,搅拌时间为10min,搅拌时的转速控制在120r/min,将各组分搅拌混合均匀,且多功能助剂为AMP-95和分散剂。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梅尔斯特(广东)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未经梅尔斯特(广东)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1510206.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