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高阶段胶结充填体强度优化配置方法及应用在审
| 申请号: | 202111507635.7 | 申请日: | 2021-12-10 |
| 公开(公告)号: | CN114021289A | 公开(公告)日: | 2022-02-08 |
| 发明(设计)人: | 何志义;谭玉叶;宋卫东;熊朝辉;毛孝林;李红富;姜维;楚立申;徐明志;邵平恒;严建国;张国权;郑志刚;李明;周世建;占亚斌;柯志军;程文君;皮拥军;周家祥;谭远洪;秦俊华 | 申请(专利权)人: | 武钢资源集团大冶铁矿有限公司;北京科技大学 |
| 主分类号: | G06F30/17 | 分类号: | G06F30/17;G06F30/20;G06F119/14 |
| 代理公司: | 黄石市三益专利商标事务所 42109 | 代理人: | 王端英 |
| 地址: | 435000 湖***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阶段 胶结 充填 强度 优化 配置 方法 应用 | ||
1.一种高阶段胶结充填体强度优化配置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有以下步骤:
S1:进行单侧揭露三侧受压的分层结构胶结充填体三维强度模型构建:
基于Mohr-Coulomb强度准则,考虑胶结充填体结构特性、顶部超载、右侧压、侧壁摩擦力因素,建立胶结充填体大深宽比条件下的三维强度模型;
S2:进行分层胶结充填体受压破坏面分析:
根据建立的三维强度模型,分析不同宽度D的胶结充填体,受压破坏面会出现三种不同的情况,即受压破坏面完全位于底部分层、受压破坏面贯穿底部及中间分层和受压破坏面贯穿全部分层;
S3:进行分层结构胶结充填体稳定性影响因素分析:
根据建立的三维强度模型,三种情况下受压破坏面的分析,分析影响充填体稳定性的因素;
S4:进行分层结构胶结充填体滑动模型安全系数和强度需求对比分析:
根据三维强度模型,受压破坏面分析及稳定性影响因素,控制顶部、底部分层充填体灰砂比不变,进行中间分层充填体的安全系数及强度需求对比分析,以验证上述结构特征的三维强度模型的合理性并计算充填体强度。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高阶段胶结充填体强度优化配置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S1中三维强度模型:顶部充填体受到自身重力及上覆压力作用,前后两侧受到围岩产生的摩擦力,右侧受到非胶结充填体的侧压力,胶结充填体分为顶部、中间、底部三层,胶结充填体单侧揭露。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高阶段胶结充填体强度优化配置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S2中受压破坏面出现三种不同的情况,即受压破坏面完全位于底部分层、受压破坏面贯穿底部及中间分层和受压破坏面贯穿全部分层;当受压破坏面完全位于底层时,此时存在l0≤l1-Dtanα;则受压破坏面上部楔形胶结充填体受到前后两侧围岩的总摩擦力f为:
f=Da[c1(4l1-l0-Dtana)+2c2l2]
胶结充填体楔形滑动体右壁上受到非胶结充填体作用的侧向压力Fc为:
胶结充填体楔形滑动体的自重和作用在其上表面的压力为N:
以受压破坏面为工作面,利用极限平衡原理,求得充填体安全系数F为:
根据上式可知,胶结充填体安全系数F确定时,底层胶结充填体所需内聚力c1的解析式为:
根据内聚力比值α12的定义,则中间层胶结充填体所需内聚力c2的解析式为:
当受压破坏面贯穿底部及中间分层时,此时存在l1-Dtanαl0≤l1;则受压破坏面上部楔形胶结充填体受到前后两侧围岩的总摩擦力f为:
胶结充填体楔形滑动体右壁上受到非胶结充填体作用的侧向压力Fc为:
胶结充填体楔形滑动体的自重和作用在其上表面的压力为N:
受压破坏面贯穿底部及中间分层,在底层中受压破坏面面积为A1,在中间层中受压破坏面面积为A2。
以受压破坏面为工作面,利用极限平衡原理,求得充填体安全系数F为:
根据上式可知,胶结充填体安全系数F确定时,底层胶结充填体所需内聚力c1的解析式为:
根据内聚力比值α12的定义,则中间层胶结充填体所需内聚力c2的解析式为:
当受压破坏面贯穿全部分层时,此时存在l1+l2-Dtanαl0l1:则受压破坏面上部楔形胶结充填体受到前后两侧围岩的总摩擦力f为:
胶结充填体楔形滑动体右壁上受到非胶结充填体作用的侧向压力Fc为:
胶结充填体楔形滑动体的自重和作用在其上表面的压力为N:
受压破坏面贯穿顶部、底部、中间全部分层,在底层中受压破坏面面积为A1,在中间层中受压破坏面面积为A2,在顶层中受压破坏面面积为A3。
以受压破坏面为工作面,利用极限平衡原理,求得充填体安全系数F为:
根据上式可知,胶结充填体安全系数F确定时,底层胶结充填体所需内聚力c1的解析式为:
根据内聚力比值α12的定义,则中间层胶结充填体所需内聚力c2的解析式为:
其中l0为受压破坏面最低点与底部相距高度,m;l1为顶部和底部分层高度,m;l2为中间分层高度,m;D为矿房胶结充填体宽度,m;L为充填体长度,m;H为充填体高度,m;为充填体内摩擦角,°;a为粘结比;A1为底部受压破坏面积,m2;A2为中部受压破坏面积,m2;A3为顶部受压破坏面积,m2;S为总受压破坏面积,m2;a12为内聚力比值;γ1为顶层及底层容重、γ2为中间层容重,KN/m3;c1为顶层及底层内聚力,KPa;c2为中间层内聚力,KPa;α为受压破坏面与水平面夹角,°。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武钢资源集团大冶铁矿有限公司;北京科技大学,未经武钢资源集团大冶铁矿有限公司;北京科技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1507635.7/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防拖拽汽车充电桩
- 下一篇:一种服务机器人控制方法及相关设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