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生物防治刺激隐核虫病的网箱套养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2111505190.9 | 申请日: | 2021-12-10 |
公开(公告)号: | CN114304009B | 公开(公告)日: | 2022-11-29 |
发明(设计)人: | 黄佳双;尹飞;谢骁;蒋昀晏 | 申请(专利权)人: | 宁波大学 |
主分类号: | A01K61/13 | 分类号: | A01K61/13;A01K61/60 |
代理公司: | 宁波甬致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33228 | 代理人: | 李魏 |
地址: | 315201 浙江省宁波市***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生物防治 刺激 隐核虫病 网箱 方法 |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生物防治刺激隐核虫病的网箱套养方法,所述网箱由上到下依次分为第一养殖区和第二养殖区,且所述第一养殖区与所述第二养殖区之间通过网衣间隔开来;将经济鱼置于所述第一养殖区内养殖,所述经济鱼的养殖密度为7‑10尾/m3,将食藻鱼置于所述第二养殖区内养殖,所述食藻鱼的养殖密度为7‑10尾/m3。本发明提供一种生物防治刺激隐核虫病的网箱套养方法,其根据刺激隐核虫生活史有在鱼体上寄生的滋养体,也有脱离鱼体的胞囊的生物特性,通过套养食藻鱼不断清除网衣附着的藻类,使脱离的包囊落入海底,实现切断隐核虫的生活史达到生物防治的技术效果,增加鱼类养殖的经济效益。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水产养殖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生物防治刺激隐核虫病的网箱套养方法。
背景技术
刺激隐核虫(Cryptocryon irritans),是隐核虫科隐核虫属的一种可以几乎感染所有海水硬骨鱼类的寄生纤毛虫,可引起宿主鱼感染隐核虫病。隐核虫病一旦发生,传播迅速,几乎整个渔排甚至整个养殖海区的养殖鱼类都会受传染,并且使感染的鱼苗迅速死亡,造成重大经济损失。因此,在2008年农业部就在《一、二、三类动物疫病病种名录》中将刺激隐核虫病定为国家二类动物疫病。
随着上世纪90年代网箱养殖的发展及管理方面的错误,该病害在我国东、南沿海也不断发生,常造成巨大经济损失。因此国内外就此开展了一系列隐核虫病防治的研究,目前针对隐核虫病的防治主要为化学防治、物理防治和免疫防治。化学防治主要使用福尔马林、亚甲基南蓝、高锰酸钾等化学药物单独或联合使用杀灭隐核虫,对鱼体、使用者和环境都有不同程度的伤害,而且由于隐核虫寄生在体内,杀灭效果也待提升,口服药物又容易产生残留,所以操作具有局限性。物理防治主要包括淡水浸泡、温度控制和紫外线等,虽然安全性高,但费时费力。免疫防治通过鱼体自身的免疫机制抵抗隐核虫的感染甚至杀灭隐核虫,虽然效果和安全性都很好,但还未真正投入使用。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中有关刺激隐核虫防治方面的不足,本发明提供一种生物防治刺激隐核虫病的网箱套养方法,其根据刺激隐核虫生活史有在鱼体上寄生的滋养体,也有脱离鱼体的胞囊的生物特性,通过套养食藻鱼不断清除网衣附着的藻类,使脱离的包囊落入海底,实现切断隐核虫的生活史达到生物防治的技术效果,增加鱼类养殖的经济效益。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生物防治刺激隐核虫病的网箱套养方法,所述方法结合网箱使用,所述网箱由上到下依次分为第一养殖区和第二养殖区,且所述第一养殖区与所述第二养殖区之间通过网衣间隔开来;将经济鱼置于所述第一养殖区内养殖,所述经济鱼的养殖密度为7-10尾/m3,将食藻鱼置于所述第二养殖区内养殖,所述食藻鱼的养殖密度为7-10尾/m3。
可选地,所述经济鱼选自大黄鱼或斜带石斑鱼,所述食藻鱼选自由黄斑蓝子鱼、鲻鱼、梭鱼和遮目鱼组成的组中的至少一种鱼。
可选地,所述经济鱼选自大黄鱼或斜带石斑鱼,所述食藻鱼选自鲻鱼。
可选地,在所述网箱套养期间,投喂大黄鱼商业配合饲料或斜带石斑鱼商业配合饲料,每天投喂次数为1次,每次投喂量占鱼体重的1-3%;投喂鲻鱼商业配合饲料,每两天投喂次数为1次,每次投喂量占鱼体重的1-3%。
可选地,所述第一养殖区和所述第二养殖区内水的盐度为22-25‰。
可选地,所述第一养殖区和所述第二养殖区内水的温度为25-27℃。
可选地,所述第一养殖区和所述第二养殖区内水体中溶解氧≥4.0mg/L。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至少具有以下优点: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宁波大学,未经宁波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1505190.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均匀铺设铜粉的全自动钢板镀铜轧压设备
- 下一篇:一种低氮燃烧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