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竹碎屑水泥混凝土慢行道铺面的制造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111501577.7 | 申请日: | 2021-12-09 |
公开(公告)号: | CN114149216A | 公开(公告)日: | 2022-03-08 |
发明(设计)人: | 朱洪洲;陈祥;袁国康;王仁其;唐乃膨;毕研秋;杨丹 | 申请(专利权)人: | 重庆交通大学 |
主分类号: | C04B28/00 | 分类号: | C04B28/00;C04B18/26;E01C7/14;E01C13/06;E01C15/00 |
代理公司: | 北京国坤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491 | 代理人: | 王峰刚 |
地址: | 400074 *** | 国省代码: | 重庆;50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碎屑 水泥 混凝土 行道 铺面 制造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竹碎屑水泥混凝土慢行道铺面的制造方法,属于道路材料生产技术领域,其技术方案要点是:步骤如下,S1、以厚壁竹材为制造原料,使用粉碎机将所述厚壁竹材粉碎,获得竹碎屑;S2、将水泥、砂和步骤S1中所述的竹碎屑放入搅拌机中,然后向所述搅拌机中加水,并通过所述搅拌机将水泥、砂、竹碎屑和水搅拌混合均匀,获得水泥混凝土;S3、将步骤S2中所述的水泥混凝土,经摊铺、振捣、养护过程形成非透水慢行道铺面和/或透水慢行道铺面。本发明主要用于替换传统的混凝土粗集料,铺筑环保、轻质、舒适、经济的慢行道铺面,并且,竹材选自植物,具有明显的固碳效果,兼具低碳环保功能、明显的社会效益外和经济效益。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道路材料生产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竹碎屑水泥混凝土慢行道铺面的制造方法。
背景技术
现如今供人们休闲用的步道、跑道等慢行道主要为预制透水砖、彩色硬质路面(水泥、沥青混凝土路面)或者塑胶跑道,但透水砖、彩色硬质路面舒适性较差,同时,沥青为不可再生资源,其大量使用会带来一系列环境问题,不利于低碳环保及可持续发展。
并且,目前大量使用的塑胶跑道采用聚氨酯基材料,聚氨酯基材料具有使用性能优良、颜色鲜亮、美观、弹性好和耐磨等特点,但是聚氨酯塑胶跑道对人体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危害,其原材料甲苯二异氰酸酯(TDI)为GB 5044—85《职业性接触毒物危害程度分级》规定的Ⅱ级危害物(高度危害),对人体健康危害较大;此外,聚氨酯塑胶跑道材料在铺设过程中会使用含有重金属离子的催化剂,对环境造成破坏;再者,施工中大量使用的苯和甲苯等可挥发性有机溶剂,会对周围环境造成污染。因此,现有的慢行道铺面技术有待改善。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在现有技术的基础上提供了一种竹碎屑水泥混凝土慢行道铺面的制造方法。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竹碎屑水泥混凝土慢行道铺面的制造方法,该方法利用竹碎屑作为粗集料,以水泥作为胶凝材料,替换传统的混凝土粗集料,铺筑环保、轻质、舒适、经济的慢行道铺面,由于竹材在中国品种多样、种植分布广、为可再生资源,能够有效可以减少石料的开采;并且,竹材选自植物,具有明显的固碳效果;此外,竹材在生产制造过程中质轻,有助于在搅拌和运输过程中节省能源,有效地减低生产成本,兼具低碳环保功能,符合业内之需求,因此,利用竹材铺路具有明显的社会效益外和经济效益。
本发明的上述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
一种竹碎屑水泥混凝土慢行道铺面的制造方法,步骤如下:
S1、以厚壁竹材为制造原料,使用粉碎机将所述厚壁竹材粉碎,获得竹碎屑,并使用表面改性剂处理所述竹碎屑。
S2、将水泥、砂和步骤S1中所述的竹碎屑放入搅拌机中,然后向所述搅拌机中加水,并通过所述搅拌机将水泥、砂、竹碎屑和水搅拌混合均匀,获得水泥混凝土。
S3、将步骤S2中所述的水泥混凝土,经摊铺、振捣、养护过程形成非透水慢行道铺面和/或透水慢行道铺面。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竹碎屑水泥混凝土慢行道铺面结构,由到上依次包括夯实地基土、透水底基层、透水基层、砂浆找平层、竹碎屑集料面层,以楠竹、斑竹等厚壁竹材为制造原料,能够提高路面的舒适性,且能够避免使用沥青等不可再生资源,同时,能够有效避免沥青大量使用带来一系列环境问题,有助于实现低碳环保和可持续发展。并且采用楠竹、斑竹等植物作为慢行道铺面的原料,竹材具有良好的固碳效果,能够有效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有助于达到低碳环保的目的。
进一步地:步骤S1所述的厚壁竹材包括楠竹和斑竹。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利用楠木和斑竹等厚壁竹材作为慢行道铺面的原材料之一,有助于获得坚固和舒适的慢行道铺面。
进一步地:步骤S1中所述的竹碎屑粒径的范围为3~30mm。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重庆交通大学,未经重庆交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1501577.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