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差分输入单端输出放大器及抗单粒子瞬态效应的加固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111500958.3 | 申请日: | 2021-12-09 |
公开(公告)号: | CN114157248A | 公开(公告)日: | 2022-03-08 |
发明(设计)人: | 郭阳;刘婧恬;梁斌;陈建军;池雅庆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科技大学 |
主分类号: | H03F1/30 | 分类号: | H03F1/30;H03F3/45 |
代理公司: | 湖南兆弘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 43008 | 代理人: | 周长清 |
地址: | 410073 湖南*** | 国省代码: | 湖南;4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输入 输出 放大器 粒子 瞬态 效应 加固 方法 | ||
1.一种差分输入单端输出放大器,包括两个差分输入端Vin1、Vin2,一个单端输出端Vout、一个偏置输入端Vb、晶体管M5、有源负载管M1和M2、以及两个差分对管M3和M4;其特征在于:
所述有源负载管M1包括第一晶体管MA1和第二晶体管MA2,所述有源负载管M2包括第三晶体管MB1和第四晶体管MB2;
所述第一晶体管MA1与第二晶体管MA2以并联方式连接,所述第三晶体管MB1与第四晶体管MB2以并联方式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差分输入单端输出放大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有源负载管M1中的第一晶体管MA1和第二晶体管MA2、以及有源负载管M2中的第三晶体管MB1和第四晶体管MB2均以交叉方式摆放。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差分输入单端输出放大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晶体管MA1和第二晶体管MA2以及第三晶体管MB1和第四晶体管MB2相邻之间间距为满足工艺规则的最小间距。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差分输入单端输出放大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晶体管MA1与第二晶体管MA2的长度和宽度相同,均与有源负载管M1长度相同,宽度为有源负载管M1的一半;所述第三晶体管MB1和第四晶体管MB2的长度和宽度相同,均与有源负载管M2长度相同,宽度为有源负载管M2的一半。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差分输入单端输出放大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有源负载管M1和有源负载管M2长度和宽度均相同;所述第一晶体管MA1、第二晶体管MA2、第三晶体管MB1和第四晶体管MB2的长度和宽度均相同。
6.一种抗单粒子瞬态效应的加固方法,用于差分输入单端输出放大器,其特征在于,将作为有源负载的M1和M2晶体管拆分成两组晶体管MA1、MA2和MB1、MB2;分别将晶体管MA1、MA2以并联方式连接,将晶体管MB1、MB2以并联方式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抗单粒子瞬态效应的加固方法,其特征在于,将作为有源负载的M1和M2晶体管拆分成两组长度不变、宽度减半的晶体管MA1、MA2和MB1、MB2。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抗单粒子瞬态效应的加固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有源负载管M1中的第一晶体管MA1和第二晶体管MA2、以及有源负载管M2中的第三晶体管MB1和第四晶体管MB2均以交叉方式摆放。
9.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抗单粒子瞬态效应的加固方法,其特征在于,相邻晶体管之间间距为满足工艺规则的最小间距。
10.根据权利要求6-9中任意一项所述的抗单粒子瞬态效应的加固方法,其特征在于,
单粒子轰击到M1晶体管时,M1晶体管的衬底和漏极之间的PN结导通,在电势差的作用下正电荷从N阱传播到漏极,导致漏极电压抬升;有源负载管M1的连接方式为漏极与栅极相连,并且连接到M2的栅极,M2的栅极电压相应抬升,导致Vout输出电压下降;
单粒子轰击到M2晶体管时,M2晶体管的衬底和漏极之间的PN结导通,在电势差的作用下正电荷从N阱传播到漏极,导致Vout输出电压抬升;
单粒子轰击M1晶体管和单粒子轰击M2晶体管在Vout输出端所表现出来的电势变化极性相反。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科技大学,未经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科技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1500958.3/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