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包装罐整理装置在审
| 申请号: | 202111491512.9 | 申请日: | 2021-12-08 |
| 公开(公告)号: | CN114261573A | 公开(公告)日: | 2022-04-01 |
| 发明(设计)人: | 王帆;刘志江;张梁;陈家帆;盛敏;夏西;杨宇;张会华;刘汉阳;宋凯;曹亦强;陈喆;万攀;杨睿;陆锐;陶凯;高全叶;刘向一;唐天润;汤宇恒;杜一凡 | 申请(专利权)人: | 武汉船舶通信研究所(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二二研究所) |
| 主分类号: | B65B35/30 | 分类号: | B65B35/30;B65B57/20 |
| 代理公司: | 武汉东喻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42224 | 代理人: | 方可 |
| 地址: | 430205 湖北省武汉***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包装 整理 装置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包装罐整理装置,属于罐装生产自动化技术领域,包括设置有输送通道的输送机构,以及设置在该输送机构上的导向机构。输送通道内设置有输送带,实现带有拉耳包装罐的运输,导向机构通过改变包装罐受到的摩擦力实现包装罐周向转动,并且在该包装罐转动到标准位置时,通过设置在包装罐上的拉耳抵接该导向机构,实现包装罐转动的终止,使得该包装罐保持标准状态。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包装罐整理装置,解决了现有包装罐生产过程中所存在的包装罐整理速率慢、整理不准确等问题,实现了在罐装产品生产过程中包装罐精准、高效的整理,避免包装罐发生挤压和损坏,简化包装罐整理的工序,提高生产线工作效率,同时显著降低生产成本。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罐装生产自动化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包装罐整理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世界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也在不断的提高,衣食住行在人们生活中的重要性也逐渐增加,对商品的质量、包装等因素的要求也在不断增长。于此同时,罐装类产品在市场需求的带动下高速发展,同时,罐装产品日益提升的质量、包装等需求,也在不断的驱使着罐装类产业生产技术的不断发展。
现有技术的罐装类产品自动化生产环节中,出于对产品质量安全、包装外观因素的考虑,对于生产过程中的包装罐在输送线上的状态有较为严格的要求,以防止包装罐的罐体、封口膜等结构在周转、输送、定位等生产流程中发生碰撞、挤压等问题,避免包装罐的包装外观受损,甚至是对产品质量安全的影响。
目前一般的包装罐在周转的过程中,采用人工进行整理,人工将输送线送来的包装罐整齐的摆放至周转箱内,在摆放的过程中,需要确保所有包装罐封口的拉耳朝向一致,避免包装罐在周转箱内由于晃动和偏转,导致了铝膜拉耳发生挤压和损坏,这种整理方式工序复杂,工作效率较低,且成本较高。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的以上缺陷或改进需求中的一种或者多种,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包装罐整理装置,解决了现有包装罐生产过程中所存在的包装罐整理速率慢、整理不准确等问题,实现了在罐装产品生产过程中包装罐精准、高效的整理,避免包装罐发生挤压和损坏,简化包装罐整理的工序,提高生产线工作效率,同时显著降低生产成本。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包装罐整理装置,包括设置有至少一条输送通道的输送机构,所述输送通道内设置有输送带,实现带有拉耳包装罐的运输,对应所述输送通道设置有导向机构;
所述导向机构通过改变所述包装罐受到的摩擦力实现所述包装罐的周向转动,在所述包装罐转动到标准位置时,通过所述拉耳与所述导向机构抵接,实现所述包装罐转动的终止。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优选,所述导向机构包括沿所述输送通道方向设置的导向板和限位板;
所述导向板和所述限位板均与所述包装罐侧壁面相接触,对所述包装罐提供挤压力,所述包装罐通过所述导向机构时分别与所述导向板、所述限位板之间产生不同的摩擦力,实现所述包装罐的转动;
同时,所述限位板、所述包装罐和所述导向板的顶端面高度依次降低,使得所述包装罐完成周向转动后,所述拉耳能抵接于所述限位板,以停止其转动。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优选,所述导向机构包括水平设置在所述输送通道一侧的固定板,以及设置在所述输送通道另一侧的所述输送带,所述包装罐通过所述导向机构时,所述包装罐底端面分别与所述固定板、所述输送带部分接触,并产生不同的摩擦力,使得所述包装罐周向转动;
并且,沿所述输送通道方向延伸并垂直于所述输送通道设置有至少一个侧向板,所述侧向板的顶端面高度高于所述包装罐的顶端面高度。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优选,所述导向板与所述限位板非平行设置,其两者之间的间距沿所述包装罐输送方向依次减小。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优选,所述导向板和所述限位板两者中至少有一个与所述包装罐接触时能够产生弹性形变。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武汉船舶通信研究所(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二二研究所),未经武汉船舶通信研究所(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二二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1491512.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