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近零碳能量管理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111484944.7 | 申请日: | 2021-12-07 |
公开(公告)号: | CN114362145A | 公开(公告)日: | 2022-04-15 |
发明(设计)人: | 谢佳平;朱维;李建伟;杨事成;赵舸 | 申请(专利权)人: | 海卓动力(上海)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2J3/00 | 分类号: | H02J3/00;H02J3/28;H02J3/32;H02J3/38;H02J7/35;C25B9/65;C25B1/04 |
代理公司: | 青岛致嘉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7236 | 代理人: | 张晓艳 |
地址: | 201821 上海市嘉定区***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近零碳 能量 管理 方法 | ||
本发明具体为一种近零碳能量管理方法,所述方法为由可再生能源发电系统工作产生绿电供给电解水制氢系统,制取氢气并存储在储氢系统,若储氢系统未满,且PEC,e>PPV>PEC,min,可再生能源发电系统发的绿电全部供能给电解水制氢系统,若储氢系统未满,且PPV>PEC,e,PEC=PEC,e;若储氢系统已满或者PPV<PEC,min,则电解水制氢系统不工作;可再生能源发电系统产生的绿电供给电解水制氢系统制氢后仍有余量,则余量优先供给给储能系统。通过可再生能源取代煤电,绿电制绿氢,绿电供给建筑,燃料电池热电联供系统副产的热水供给建筑,绿氢供给氢能车辆,实现电力、工业、建筑、交通领域的近零碳。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新能源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近零碳能量管理方法。
背景技术
目前,我国碳排放较高的行业主要是电力、工业、建筑和交通领域,这些领域的碳排放加起来占我国碳排放的90%左右,这些行业的减碳,直接关系到我国“双碳”目标的实现。电力领域的碳排放主要来源于发电端,降低煤电的比例,提高可再生能源的发电比例,有利于电力行业的减碳;工业领域的碳排放主要来源于化石能源的使用,氢气取代部分化石能源,或者采用CCS(碳捕捉)技术,有利于工业领域的减碳;建筑领域的碳排放主要来源于原材料的生产、采暖、空调和照明,采用绿电照明、绿电驱动空调、副产热水采暖等,有利于建筑行业的减碳;交通领域的碳排放主要来源于燃油车,电动车(锂电、氢能汽车等)取代燃油车,有利于交通领域的减碳。目前还没有能同时实现电力、工业、建筑和交通四大领域的节能减排的技术。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近零碳能量管理方法,解决现有电力、工业、建筑和交通领域碳排放量超标的问题。
本发明提供的近零碳能量管理方法为:由可再生能源发电系统工作产生绿电供给电解水制氢系统,制取氢气并存储在储氢系统,检测储氢系统的氢气是否存满,若储氢系统未满,则判断可再生能源发电系统发电的功率PPV,
1)可再生能源发电系统发电的功率PPV大于电解水制氢系统的电解槽最小工作功率PEC,min,小于电解槽额定功率PEC,e时,可再生能源发电系统发的绿电全部供能给电解水制氢系统,此时电解槽工作功率PEC=光伏发电功率PPV;
2)可再生能源发电系统发电的功率PPV大于电解槽额定功率PEC,e时,电解槽工作功率PEC=电解槽额定功率PEC,e;
若储氢系统已满或者可再生能源发电系统发电的功率PPV小于电解槽最小工作功率PEC,min,则电解水制氢系统不工作;
可再生能源发电系统产生的绿电供给电解水制氢系统制氢后仍有余量,则余量优先供给给储能系统存储,储能系统存满之后,多余电量输送至电网系统。
优选的,所述方法还包括将储氢系统存储的氢气供给给下游用氢用户,所述下游用氢用户包括用氢企业、氢能车辆、燃料电池热电联供系统。
优选的,所述方法还包括燃料电池热电联供系统发电并产生热水供给楼宇,多余电量输送至电网系统。
优选的,所述方法还包括可再生能源发电系统不工作的能量管理方法,所述方法为:
1)获取储氢系统剩余储氢量M1,获取储能系统剩余电能并根据电解水制氢系统的电耗计算出储能系统剩余电能可电解制氢量M2;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海卓动力(上海)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未经海卓动力(上海)能源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1484944.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