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锂电池负极硅基材料粘结剂在审
申请号: | 202111482065.0 | 申请日: | 2021-12-06 |
公开(公告)号: | CN114142040A | 公开(公告)日: | 2022-03-04 |
发明(设计)人: | 眭琳嫔;王保峰;史成东 | 申请(专利权)人: | 嘉兴迅能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M4/62 | 分类号: | H01M4/62;H01M4/38;H01M10/052 |
代理公司: | 绍兴普华联合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3274 | 代理人: | 朱建刚 |
地址: | 314000 浙江省嘉兴市港***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锂电池 负极 基材 粘结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锂电池负极硅基材料粘结剂,按质量百分含量计,该粘结剂包括40.6‑54.3%的魔芋胶‑丙烯酸接枝共聚物、22.6‑28.7%的瓜尔胶、10.5‑19.7%的海藻酸钠、0‑5%的端羟基聚丁二烯,余量为去离子水。本发明能够使硅颗粒在分化后仍保持电子接触,有效增强粘结剂的粘附力,从而可以有效容纳硅的体积膨胀,实现优异的电化学性能,有效提高负极循环稳定性。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锂电池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锂电池负极硅基材料粘结剂。
背景技术
硅基负极材料具有很高的理论储锂比容量(4200mA·h/g)和较低的脱锂电位(0.5V)以及资源丰富和价格低廉等优点,是最具潜力的下一代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之一。但是,硅作为负极材料在电池(去)锂化过程中体积变化巨大(Li15Si4约为290%,Li22Si5约为320%),严重限制了硅基负极材料在商业上的应用。巨大的体积变化会导致电池(去)锂化时硅颗粒破裂及粉碎、活性材料的脱落、固体电解质界面不稳定。
为了解决硅的大体积变化这一问题,相较于制备工艺复杂、成本高的材料改性而言,简单有效的方案是制备硅基负极专用粘结剂。目前常用的锂离子电池粘结剂包括苯乙烯-丁二烯橡胶(SBR)、丙烯腈的多元共聚物(LA系列聚合物)以及聚偏氟乙烯(PVDF)类。SBR与极性电解液的亲和性较差,导致充放电过程中锂离子在粘结剂中传导困难,电池内阻增加,难以满足锂电池尤其是动力电池对大倍率充放电的需求。LA系列聚合物玻璃化转变温度过高,极片易变硬变脆,致使其加工性能差。例如,在涂布过程中易开裂,在辊压后易产生条纹,这些都制约了其在锂电池尤其是动力电池中的应用。传统PVDF(分子量约为100万)虽然具有较好的电化学稳定性,优异的柔韧性,但是其与电解液中的丙烯碳酸酯作用时容易发生溶胀,造成电极结构变形,同时其粘结力降低,导致电池的循环性能变差,这限制了PVDF在抑制硅基负极膨胀方面的应用。因此有必要开发新型的锂电池负极硅基材料粘结剂。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锂电池负极硅基材料粘结剂,能够使硅颗粒在分化后仍保持电子接触,有效增强粘结剂的粘附力,从而可以有效容纳硅的体积膨胀,实现优异的电化学性能,有效提高负极循环稳定性。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按质量百分含量计,该粘结剂包括40.6-54.3%的魔芋胶-丙烯酸接枝共聚物、22.6-28.7%的瓜尔胶、10.5-19.7%的海藻酸钠、0-5%的端羟基聚丁二烯,余量为去离子水。
按质量百分含量计,该粘结剂包括45-50.1%的魔芋胶-丙烯酸接枝共聚物、22.6-24.5%的瓜尔胶、12.5-19.7%的海藻酸钠、0-4%的端羟基聚丁二烯,余量为去离子水。
所述粘结剂由瓜尔胶先溶于去离子水再加入海藻酸钠、魔芋胶-丙烯酸接枝共聚物、加入或不加入端羟基聚丁二烯后经搅拌均匀制成。
瓜尔胶溶于去离子水的步骤是:按比例加入瓜尔胶与去离子水,在通氮气及室温条件下搅拌溶解。
所述魔芋胶-丙烯酸接枝共聚物通过以下方法制得:在常温下将魔芋胶溶于去离子水,加入1/3过硫酸钾引发剂,搅拌混合15min后通入氮气并升温至70-80℃,滴加丙烯酸与剩余过硫酸钾引发剂的混合液,继续搅拌反应2-3h,反应结束后过滤并采用乙醇洗涤粗产品,再经干燥处理后,获得最终产物。
所述魔芋胶与去离子水、过硫酸钾的用量比为1g:500ml:0.13g。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嘉兴迅能科技有限公司,未经嘉兴迅能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1482065.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